標靶免疫治療「惹火」 中藥「撲火」緩副作用

文章日期:2024年03月18日

【明報專訊】上期說到中藥在抗癌的作用(重溫:bit.ly/3Vd6XkK),抗癌西藥發展近10年出現爆發潮,傳統化療慢慢變成次要角色,各種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成為治療癌症的骨幹藥物。中醫藥如何配合這些新式治療,將會是中西醫結合治癌的未來研究方向。

【抗癌中藥的運用二之二】

很多人誤以為中醫一成不變。事實上,在中醫2000多年歷史裏是不斷向前發展。舉例說,第一本中藥著作《神農本草經》只記載了365種中藥,到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已記載1892種。來到現代《中國藥典》的中藥數目就更多,2015年版藥典收載藥品5608種,2020年版擴充到5911種。而不同年代的中醫,治病手法也不斷進步,可見中醫藥其實是不斷擴張和發展的學科。面對癌症這相對棘手的疾病,中醫也不會故步自封,不會拒絕現時西醫各種治癌方法,內地現在趨勢也是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

近10年來,抗癌西藥發展迅速,傳統化療變成次要角色,各種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成為骨幹藥物,無論在根治率、生存期和副作用方面都大有改善。舉例說,近年俗稱「聰明炸彈」的新型藥物——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嶄露頭角,這種把標靶藥和化療二合為一的藥物,能夠達到比化療藥物更強的抗癌作用,同時副作用相對輕微。而電療技術也日益進步,精準度提高,副作用減少。

這些新型藥物對身體產生的變化,可以用中醫學理論去理解和作出相應處理。舉例說,有病人接受免疫治療,注射PD-1抑制劑後,出現身體疲倦、甲狀腺功能減低,或引發身體各部分發炎反應,如皮膚發炎出疹;或免疫系統過激引起肝炎、肺炎等。中醫有句說話叫「壯火食氣」,免疫治療在中醫角度來說是一種激發火熱的藥物,身體產生大量「熱氣」而引起的症狀(類似現代醫學的發炎反應),反過來會耗損正氣,形成了一方面熱氣一方面氣虛的症狀。所以用中藥配合免疫治療時,多會共同使用清熱和補氣的藥物。

長水疱停免疫治療

轉服中藥腫瘤受控

舉兩個病例。一名約70多歲病人,確診肺癌並已擴散,使用免疫治療後療效很好,腫瘤受控。但用藥1年多後,出現嚴重的皮膚副作用,全身出現類似天皰瘡的水疱,需要停止免疫治療,皮膚逐漸改善,但無奈癌細胞在頸部和腋下淋巴擴散復發。病人害怕副作用,拒絕接受化療,改用中藥抗癌治療,半年後發現淋巴的腫瘤再次受控。這個病人的治療效果,很大機會是免疫治療首先激發了免疫系統,再加上中藥相輔相成而來。

按西醫療法靈活配搭中藥

另一名是三期肺癌的病人,由於原發腫瘤較大,再加上肺氣腫引致肺功能不足,不能做手術切除。治療方法是先用化療加免疫治療縮小癌細胞,再接受30次電療,完成後需要注射1年免疫治療作為鞏固治療。這療程的最大風險是,當電療和免疫治療在短時間內並用,電療雖能夠激發免疫治療產生協同效用,但最怕是免疫系統過激引發肺炎,嚴重甚至致命。因病人本身走路會氣喘,所以在治療期間配合中藥益氣補肺;另外他的處方中也經常看到白花蛇舌草,病人問是否用於抗癌?白花蛇舌草主要用來清熱解毒,減低肺火,希望減少引發嚴重肺炎的風險,並不是用來抗癌。由於這個西醫治療方案功效顯著,最擔心只是嚴重副作用,所以在接受免疫治療期間,中藥方不需要用太多抗癌藥物,只集中補氣清熱,相得益彰。

以上例子可見,了解到新的西藥抗癌治療,反過來可以指導中藥用藥的方針。

臨牀試驗不足

阻礙中醫藥發展

中醫藥發展最大困難之處,是不少藥方和療法未經非常嚴格的臨牀試驗。不少中醫藥研究只屬實驗室研究或一些臨牀案例(case study),相對於西藥大多數有嚴格的三期臨牀研究,中醫藥需要更多臨牀試驗。而其中最大困難之一,是嚴格臨牀試驗需要大量資金和大藥廠統籌,惟傳統中草藥和西藥不同,很難申請專利,所以缺乏投資之下發展試驗較為落後。

香港政府近年開始投放資源研發中藥,希望在不久將來會有更大的突破。與此同時,使用中藥材作癌症治療或研究,其中一個關鍵是劑量和原藥材質素,這方面也需要努力制訂質素水平標準。

無論是單用中醫藥,或中西醫協作來治療癌症,還需要很多研究和實踐工作。由於每個病人的病情不同,病人如在治療癌症時希望加入中醫藥治療,務必先請教自己的主診醫生和中醫。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王翠麗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健康 免疫治療 標靶治療 中西醫結合 蘇子謙 中醫藥 肺癌 癌症 中醫 醫徹中西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