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滑短片成癮 新一代精神鴉片? 與其禁用 不如教與管

文章日期:2024年03月24日

【明報專訊】資訊科技平台發展日新月異且滲透力強大,其中短片分享平台TikTok先後在不同國家,被指危害國安而遭遇發展限制甚至禁用,繼加拿大政府去年9月對TikTok擴張計劃展開國安審查;3月13日,美國亦通過法案,要求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出售TikTok,否則TikTok將被禁用,內地報章斥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破壞營商環境。被多國指為引起危害國安風險的TikTok,確實在有關國家成功佔據市場,廣受用戶歡迎。雖然TikTok無法在香港使用,但不乏同類短片平台,街上隨處可見人們乘車走路都拿着電話在看。自由社會擁抱資訊開放,然而,對於平台對使用者包括成癮甚至導致意外死傷等的負面影響,社會又該如何正視?

「玩命挑戰」風行

短片分享平台TikTok為國際版抖音,跟抖音一樣由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字節跳動」)營運,分別在於抖音僅供中國民眾下載使用,TikTok的使用對象則是海外用戶。早在2020年,印度政府以損害國家主權、安全、國防及公共秩序等為由,宣布禁用59項中國應用程式,包括TikTok和微信等;去年尼泊爾政府則以擾亂社會和諧為由禁用TikTok。

參考香港官方網站「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的解釋,國家安全涵蓋20個重點領域,包括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等,其中文化安全和社會安全分別涵蓋文化價值觀和社會輿情、人民生命和健康安全等,文化安全面臨的其中一項風險是外部意識形態滲透。

在Google搜尋「抖音」,隨即顯示網上一句流行語:「抖音一響,父母白養」,用以嘲諷看TikTok或抖音短片後跟風做出可能危及性命行為的人。TikTok和抖音用戶拍片完成不同「挑戰」後死亡的新聞不少,例如2021年1月,一名意大利女童參與TikTok一項「昏迷挑戰」,即比試可承受窒息的時間,並用手提電話拍攝影片,她最後窒息而死;本月初一名11歲英國男童則在朋友家中試做TikTok流行的「Chroming」挑戰,吸入化學氣體後,當場心臟驟停並失去意識,送院後證實不治。

上班下班看 日花約3小時

國際數據庫公司Statista於本年1月公布的數字,美國有全球最多TikTok用戶,受眾約1.48億,美國眾議院議員Mike Gallagher形容TikTok是「digital fentanyl(芬太尼,一種會成癮的鴉片類藥物)」。由本地連鎖補習社遵理學校創辦人之一梁賀琪創立的「遵理潮指數」,去年7月發布「年青人使用社交媒體習慣」問卷調查結果,發現709名受訪學生中近兩成人使用抖音,當中約一半受訪者表示「從沒想過」停用抖音。TikTok和抖音到底有何魅力讓用家沉迷?

記者訪問了3名抖音用戶,他們均不約而同表示看短片時不太注意到時間流逝,打開程式觀看短片,看着看着,時間在他們滑手機的指縫間如流水般溜走。27歲的社工阿珊(化名)說,她幾乎每日都用抖音看搞笑影片、短劇和網購平台的「帶貨(推銷產品)」直播,「上班摸魚(偷懶),還有下班沒事的時候都看,差不多每天都看」,但她說不出具體花多少時間看抖音短片,「不太留意時間,差不多3小時左右,一直往下刷(接着看)」,並會跟朋友分享有趣短片。37歲的王女士則表示她每日早上返工前、晚上睡前都會觀看抖音短片,「有興趣的(短片)停不下來,直到不感興趣的內容被推(推薦)過來」,她愛看電視劇、真實事件或熱門事件有關的短片,而抖音通常也會推薦這些類型的影片給她,她有時看到搞笑短片也會想模仿片中橋段。大概是演算法的關係,抖音總推薦與她瀏覽內容相似的短片,讓她能看「自己想看的內容」。

為何易上癮?短時間內獲得滿足感

為何抖音用家觀看短片時會不知不覺地愈看愈久?香港恒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藝術設計系副系主任及助理教授蔡曉瑩從媒體心理學解釋,「短時間的滿足感特別容易令人對互聯網,或網路媒體上癮」。用家瀏覽約1分鐘短片的當下可以獲得滿足感,這種能即時感到滿足的高效率令他們不斷觀看短片,漸漸成癮,因為「我們需要延長那個滿足感(gratification)」。她續說,抖音和TikTok的短片內容像電視直播的直銷廣告,例如賣衣服有真人試穿,賣食品有真人試食。這種傳播模式並非新興事物,而抖音和TikTok的吸引之處在於消費者的參與,消費者可透過留言對直播主提出要求,例如叫直播主找不同體型的模特兒試穿衣服,讓消費者覺得自己成為內容創作者的一部分。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及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Benjamin Becker則表示,有研究指用戶往往低估他們使用社交平台的時間,雖然欠缺可對照的研究,但可以相信用戶觀看短片時,腦部會釋出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它(多巴胺)讓我們感覺良好,令我們喜歡或想要某些東西」,引人入勝的短片會刺激大腦分泌更多多巴胺,而多巴胺讓大腦產生「獎勵機制(reward system)」,做出滿足自身欲望的行為。Becker笑言他工作繁忙,沒時間看電視或者TikTok短片,但他可以想像,假如他從觀看影片中獲得樂趣,他或會花相當長時間於此。

禁用不治本 或出現相似平台

類似抖音短片分享的運作模式,社交平台Instagram(IG)於2022年推出Reels(連續短片)功能,供用家分享時間最短3秒、最長90秒的影片。應屆DSE考生Kiki(化名)說每段連續短片「都好短」,「會有一種看多少段也不耗時的感覺」,她閒來沒事會藉觀看連續短片來消磨時間,漸漸上癮,她形容這種習慣如同「叫一個喜歡打機的人不要再打機一樣,習慣了(每日看連續短片)就好難不再看」。她說IG會根據她的瀏覽紀錄和喜好,向她推介短片,例如網路迷因(meme)和美食影片,使她更有興趣繼續看下去,「通常平時只想着看一會(短片),然後發現自己已看了一小時,其實挺浪費時間」。

記者留意到IG近日有短片製作者以「每多一個follower(追隨者)……我就……」為題拍攝影片,Kiki說她的IG界面不時會彈出相關推薦內容,反問記者:「飲酒那個……不肯定你知不知道(這個用戶)?我覺得幾好笑,看他又嘔又上天堂的模樣,耶穌都要飲酒,笑死。」她指的是一個名為「hangover_hk」的IG用戶,該用戶以「啊人」、「耶穌」和「提子」等虛擬角色,製作角色飲酒後hangover(宿醉)、送院等片段。蔡曉瑩說內容創作者製作這類影片出於「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的考慮,渴望以新奇有趣的短片題材得到關注,而一般人尋求不同娛樂方式,「(我們)通常希望(這種娛樂方式)跟日常生活有很大出入,令人感覺脫離常規,進入不同世界」,這種追求無異於觀看雜技和大胃王比賽等,用以分隔開平日上班上學的沉悶日常。

內地稱網絡遊戲為「精神鴉片」,源於青少年沉迷打機,那麼用社交媒體看短片成癮會否成為另類的「精神鴉片」?Becker說,使用社交媒體成癮從表面上跟濫用藥物和沉迷網絡遊戲相似,相似之處在於「人通常比他們預期花更多時間(做那些行為),而且想停也停不下來」,那麼香港是否也有禁用或限制使用抖音和其他短片分享平台的必要?

蔡曉瑩從媒體研究角度分析,說與其禁用,倒不如思考如何規管,「使用者用的時候有什麼動機,才是影響安全性的最大因素」,因為即使禁用一個平台,將來或會有其他類似平台,禁用社交或短片分享平台本身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她關注的是如何教育公眾妥善使用不同社交平台,還有訂立相關法規。歐盟去年通過《數位服務法案》(Digital Services Act),監管大型網絡企業如Meta和TikTok,Becker認為規管社交平台的內容,如限制影片或虛假資訊的傳播是可取的做法。

【短片平台篇】

文˙ 姚超雯

{ 圖 } 短片截圖、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杜思頴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