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校長:切合需要 期望更多支援 常識分拆 學校迎「超級大project」

文章日期:2024年03月19日

【明報專訊】行政長官在《2023年施政報告》宣布,由2025/26學年起,分階段把小學常識科取消,並開設人文科和科學科,以加強國情教育及STEAM教育,教育局亦分別公布兩科課程框架的擬定稿和定稿。學界普遍認同,課程改革更能切合學生的需要和配合世界的發展,但就擔心推行時間太倉卒,恐影響課程成效;亦有取錄較多非華語生的小學憂慮,這些學生不易理解國情和培養身分認同感,期望有更多書商能提供人文科的英語教科書及教材支援。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政府計劃於2025/26學年起,把小學常識科分拆為人文科和科學科,並率先在小一及小四推行,再逐年循序推展至其他級別,至2027/28學年全面分拆常識科。對於今次政府大刀闊斧,把沿用28年的常識科徹底改革,學界紛表示挑戰很大。

成立專責小組 及早規劃

「簡直是一個超級大project!」閩僑小學校長葉淑婷說。她指出,把常識科一拆為二,當中牽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要處理,包括重新規劃課時、重編教師課擔、裝修課室,以至考試安排等,都需絞盡腦汁,絕非簡單容易。

天主教領島學校(下稱領島學校)校長李安迪則表示,常識科改革是大勢所趨,尤其設立科學科,有助培育學生邏輯思維及解難能力,符合世界發展需要,只是推行時間太急,他擔心學界準備不來,影響課程成效。「其實兩科課程要求都很高,也需要跨學科去處理,可以說是牽一髮動全身,所以很考課程統籌主任、校長或副校長在規劃課時或課程設計方面的功力。我們學校已經馬上成立專責小組跟進,我亦奉勸同業要這樣做,及早規劃,想清楚整件事要怎樣去做,避免有差池。」

不過,學界更關心如何因應今次課程改革,編寫教案及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雖然局方聲稱兩科內容都是建基於現時的常識科,但業界普遍認為,內容比以往更廣更深入。

以人文科為例,由於開科原則,首要是「配合國家提出的愛國主義的教育方向,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底蘊及全面迅速發展,明白內地與香港的緊密關係,從而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及建立國民身分認同,共同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提升他們的國家民族意識和培養愛國情懷,為國家和社會的福祉作貢獻」,因此新課程增潤了不少關於中華文化、國史及國家地理等元素。

配合學生成長加強國情教育

根據人文科課程框架(擬定稿),該科涵蓋6個學習範疇,包括「健康與生活」、「環境與生活」、「理財與經濟」、「社會與公民」、「國家與我」及「世界與我」,每個範疇有不同的學習主題,而在整個小學階段,共有48個學習主題,累計187個「必須學習內容」,其中59個「必須學習內容」都與一國兩制、國家安全及國民教育有關,約佔整體內容的三成。

例如此學科要求,小一學生須明白「有國才有家」、「應該尊重和愛我們的國家」;小二學生須明白「香港自古以來是國家不可分離的部分」;小三學生要知道「什麼是《香港國安法》,和其對香港的重要性」;小四學生要明白「在國家層面上,重要信息和資訊數據均需要受到保護,以保障國家安全」;小五學生要知道「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了解「國家改革開放對香港經濟帶來的轉變」、認識「國家近年的經濟及科技發展」等;小六學生則需認識「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的重大成就及最新發展」,並明白「國家的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等。就增潤的內容是否過於深奧,學界有不同的意見。李安迪指,現階段未看到實質的教材、教科書,因此很難評論內容是否有過深或過淺的情况,但他相信,課程框架都是按照小朋友的智力發展去編訂的,「所謂『認識』,都有深淺之分。舉例課程提及要讓學生認識共產黨,我相信都是讓他們初步認識而已,例如知道有這個組織名稱、相關基本資料等,應該不需要講解得太深入」。

非華語生「了解國情不容易」

葉淑婷則說,雖然以往常識科其中一個學習範疇也有「國民身分認同與中華文化」,但都以認識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學校可透過不同的「軟性」活動,讓整體學生較易吸收,惟課程改革後,人文科相對着重國情和國民教育等硬知識,她預料即使教師和本地學生都需要時間去掌握,更何况是非華語生。

閩僑小學全校有一半學生是非華語生,且來自「五湖四海」,除東南亞、日本、韓國,還有英國、法國、加拿大,甚至巴西、阿根廷、非洲等,「坦白說,若那些在香港出生、懂得說廣東話的非華語生,還比較易融入,但若是中途隨家人來香港生活的,要他們了解國情、認識共產黨,並不容易」。葉淑婷唯望屆時有更多書商、出版社能提供人文科的英語教科書和教材支援。

至於科學科,學界比較關注的,是人手安排及硬件配套。教育局提出開設科學科的其中一個緣由,是配合國家「科教興國」的方向,從小啟迪學生的創意和科學潛能。根據科學科課程框架(定稿),該科以「科學探究」及「工程設計與創新」為課程重點,並涵蓋4個學習範疇,包括「生命與環境」、「物質、能量和變化」、「地球與太空」和「科學、科技、工程與社會」,設有15個主題,6個學年合共有39個學習課題。

「火柴盒」校舍 闢科學室有難度

葉淑婷認為,科學科獨立成科後,比起常識科所教的科學知識,顯然更艱深,「例如小六有課題是需要學習使用顯微鏡去觀察動植物細胞,或許日後可能真的需要調配一些曾修讀過科學的老師去教這一科會比較好。當然,我們都會安排現任常識科老師去進修、培訓」。李安迪也認同這個說法,科學科應該專科專教,不過,在編排時間表、編配課擔上,又增添多一重考慮。另外,由於科學科十分強調學生需要「動手動腦」,以培養孩子的探究精神、基本工程思維,因此課程加入了大量實驗活動。雖然教育局在今個月會向每間公營及提供本地課程的直資小學發放35萬元一筆過「開設小學科學科津貼」,幫助學校添置教具設備、優化課室設施等,但其實不少學校面對最大的困難,是「土地問題」!

以閩僑小學為例,屬舊式「火柴盒」校舍,本身並無科學室,要開闢地方給科學科做實驗活動,葉淑婷大感頭痛,「以前常識科,學生只會做簡單的小實驗,可在課室進行。但日後科學科的實驗模範較大,甚至會用水、用火,我都在研究能否把多用途室改建為科學室,不過,既要改建裝修,又要添置實驗器材、教具,35萬元就肯定不夠了」。領島學校同樣是「火柴盒」學校,空間狹小,故李安迪沒打算再勉強興建科學室,他反而構思與鄰近中學合作,若日後部分課題牽涉危險度較高的實驗,將帶領學生移師到中學的實驗室上課,並由中小學教師共同任教。「其實這是一個雙贏方案。從中學的角度,學校都有收生需要,若我們的同學,經常在這間中學上課,又接觸過這間中學的老師,將來升中,都很可能會揀選這間學校,對中學而言,是有得益的;反過來,我們又不用花費35萬元在硬件設備上,可以把這筆錢更靈活運用,例如做好課程策劃、設計特色教學活動等,可能成效會更加高。」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3期]

相關字詞﹕閩僑小學 天主教領島學校 科學科 人文科 國情教育 STEAM教育 施政報告 常識科 每日明報-Happy Pa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