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b驚見「永別」 ,點算?

文章日期:2015年06月08日

【明報專訊】★鄭:鄭志文醫生、馬:馬燕盈醫生

鄭﹕不少人活躍於社交網站,如果有一天,在社交網站上看到朋友說想自殺,怎樣辦?

馬﹕如果在社交網站上,看見朋友提及「自殺」、「永別」、「再見了」等字眼,不要掉以輕心,應盡快聯絡當事人。找到當事人,細心聆聽他的困擾和問題,與他一起探討解決方法;若無法聯絡當事人,就應找他的家人好友,以便跟進。

(2)一時衝動?還是患病失控?

鄭﹕自殺背後的原因,有兩派不同意見,一派指是一時衝動、「睇唔開」,另一派指是某些疾病的最終結果,例如﹕思覺失調或抑鬱症。誰對誰錯?

馬﹕自殺不是一個病,但卻是一些疾病或某些情况下最差的結果。精神病、長期病患可以導致一個人自殺,或因生活、財政或感情問題、性格障礙等,都可能引起自殺念頭。所以要了解背後原因,才能詳細跟進。

(3)男人、單身高危!

鄭﹕自殺在香港很常見,預防勝於治療,有沒有方法找出高危群?讓大家及早提防。

馬﹕的確有些人的自殺風險較高,例如曾經有自殺紀錄、精神病人、長期病患者、受痛症困擾的病人;另外,男士、長者、單身、缺乏社交、喪偶的人士,自殺風險亦較一般人高。

(4)抑鬱病人前 不能說「自殺」?

鄭﹕醫生見抑鬱症病人時,家屬會刻意避免提及「自殺」,因為擔心會提醒病人自殺的念頭。這觀念其實很錯。

馬﹕醫生見一個抑鬱症病人,如果沒問他有沒有自殺動機,情况可能更壞。外國研究顯示,一個人如果沒有自殺念頭,身邊人無論怎樣說怎樣問,並不會增加他的自殺風險。相反,無論是醫生,或病人身邊的親友,都應該經常問病人有沒有自殺念頭,可以評估病人自殺風險高低,以便作出跟進。

(5)醫生追問「買炭未」?

鄭﹕當病人說有想過自殺,醫生就會追問詳情﹕有無搵地方?有無買炭?有無試行?好像很冷血,為何我們要這樣問?

馬﹕醫生詳細追問,其實要評估病人自殺風險程度,究竟他的自殺念頭只是一閃而過?或是已經有周詳計劃?已經想好方法?甚至到現場視察?有無翻查保險條款?有無向家人交代身後事?有無立遺囑?問清楚病人每一步,不是冷血,而是不希望失去寶貴生命。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