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是最佳晚期治療

文章日期:2017年01月09日

【明報專訊】長命百歲是很多人的心願,每當生病時,大家都希望找到治癒的方法。然而,不是每樣疾病都能醫好,當死亡逼近,如何面對呢?有些人想盡辦法延長壽命,但是延長了生存的時間,是否代表生命有質素呢?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由「病」到「死」的過程中,如何減少身體上的痛楚、心靈上的哀傷,安詳地走過人生最後一程,是「安寧服務」的主要目標。

當病情無可逆轉、藥石無靈時,醫生的工作又是什麼?現在大部分病人均在醫院過世,在他們距離臨終前的時間,醫護團隊不止是開藥治理病人的疾病,還需要醫治病人及家屬的心靈。

患病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家屬也一同面對難題。家庭面臨重大轉變,每個人都背負着不同壓力。醫生每天面對生生死死的事情,但病人與家屬很多時都甚少經驗或是第一次面對死亡,會有誤解或者不知所措。作為醫生,能協助病人及家屬將對話帶回正軌,並提供一個對話的平台。處理病人及家屬的情緒是優質安寧服務重要的課題。

怕子女擔心 獨自面對患病壓力

76歲的陳伯伯是一名退休人士,兒女各有自己的家庭及生活。共住的妻子患有精神病,不能照顧自己,起居飲食由陳伯伯照料。陳伯伯得知自己患上腎衰竭,腎臟只維持兩成功能。經過醫護人員解釋及透過講座,了解到腎臟透析治療(洗腎)的程序及風險後,他基於自己年事已高,認為洗腎並非適合自己的治療選擇,所以跟腎科醫生說不想洗腎,並接受轉介至紓緩治療。

沙田醫院紓緩治療科莫醫生跟陳伯伯見面,理解他的選擇,但發現陳伯伯害怕子女擔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故完全沒有跟子女談及自己的病情及治療方向。畢竟陳伯伯患的是末期腎衰竭,身體只會隨着腎功能下降而變得愈來愈虛弱,妻子亦需要人照顧,所以莫醫生認為陳伯伯必須跟家人好好商量,讓子女明白他的選擇。得到陳伯伯同意後,莫醫生的醫護團隊便主動打電話聯絡陳伯伯的子女。

陳伯伯的子女得知父親病况後,顯得十分關心,雖然他們很忙,但希望了解更多。第一次電話的對話後,莫醫生安排陳伯伯與家人一同討論及交流想法。經過多次面談後,終於溝通出一個大家認同的治療方向。陳伯伯分享當初得知患病後不敢與人傾談的心情,感到壓力十分大。經醫護團隊協助,陳伯伯終向家屬打開心扉,明白到不用獨自承擔所有責任和治療決定,理解到除了自己決定,身邊人的了解也非常重要,而最後的決定必先經過對話,讓大家充分了解彼此的想法,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爭執及壓力。現在能與家人一同面對,可謂鬆一口氣。

溝通了解 作出治療決定

當患上了無法逆轉的疾病時,選取哪一種治療,可能也只是死亡時間上的差別。陳伯伯最初因為害怕家人擔心,不敢開口;現在打開心扉,跟家人對話增多。近日從家人的口中得知,陳伯伯已嘗試跟子女談及身後事的話題。

當病情到達晚期,每每在治療方案上爭執,卻錯過了與家人共度最好的時光;何不嘗試靜心地聆聽彼此的意見,作出多方面的對話,珍惜每一秒相處的時光。所有疾病,每一項療法都各有利弊,所以不用介懷當刻選擇是對是錯,反之應考慮作出決定前,是否充分了解彼此的想法,對話才是晚期病人的最好療程。

在晚期病人治療上,醫護團隊的角色不單止提供專業醫療意見,協助病人及家屬了解病情,還擔當展開對話的橋樑,為病人與家人之間建立一個有效的對話平台。礙於傳統及文化,家人之間有時很少談及生離死別;加上各項的考慮及疑惑,大家未必能夠充分了解彼此想法。在醫護團隊的引導下,三方面有效地對話,更能為病人達至最佳的晚期照顧。

安寧服務在香港是一項複雜而又迫在眉睫的議題。現時大多數病人都在醫院過身,故此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以醫院為服務基礎,推行「賽馬會安寧頌——安寧服務培訓及教育計劃」,透過討論、講座及工作坊,讓醫護人員、病人及家屬更了解安寧服務的意義;提升醫護人員面對及處理死亡的能力,以及教育病人、家屬及公眾如何面對死亡。令病人的意願受到重視,從而提升臨終病人及家屬的生活質素。

文:盧時楨醫生(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安寧頌計劃顧問)

編輯:梁小玲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