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關懷支援 心安便是家

文章日期:2017年01月23日

【明報專訊】歲晚新年,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對於晚期病人,就更加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日子。

「家」的舒適自由,親人的同在,往往給人溫暖、安全和幸福的感覺。很多晚期病人會選擇留在家至最後,到迫不得已才往醫院或院舍接受照顧。究竟哪一類病人比較適合在家照顧?當中又有什麼考慮?怎樣才能安寧地留在家中呢?

八十餘歲的鍾伯不喜歡長留在醫院。他年輕時是一名很有幹勁的專業人士,兩年前確診患上腸癌,接受了手術,及後不幸擴散至肺和肝臟。鍾伯很清楚自己病情,因曾目睹鄰牀病友離世,他不喜歡留在醫院,覺得留院很恐怖和感到孤單。而鍾伯是一個很有主見和倔強的人,沒有兒女的他一直與體弱多病的妻子和傭人同住。過往家中大小事情都由他做主,簡單如抹身的程序,也要求護理人員跟他所訂立的步驟進行;即使有病在身,他亦努力打點妻子各項生活所需。他的心願是能夠盡量留在家中,照顧自己愛惜的妻子鍾嬸,共度最後歲月。

鍾伯的侄女與鍾伯猶如親生父女一樣,她知道叔父患病後一直照顧他。可是鍾伯的情况時好時壞,她又不太懂得使用氧氣機或腸造口的護理,加上鍾伯堅持自己的一套強硬態度,令侄女在照顧鍾伯上壓力很大。

今年5月,鍾伯被轉介到基督教靈實協會的司務道寧養院紓緩科家訪服務,透過賽馬會安寧頌「安居晚晴照顧計劃」的照顧團隊定期探訪,他與團隊建立了互信的關係。護士會上門提供徵狀處理、解答病情上的疑問及協助指導侄女相關的照顧技巧;而社工則給予鼓勵與情緒上的支持,支援鍾伯一家心靈上的需要。於是侄女漸漸掌握照顧技巧,增加了信心;鍾伯也學會接納家人給予的照顧。

鍾伯的身體狀况在8月開始轉差,剛巧侄女因工作需要離港一個月,鍾伯因此晚晚失眠;既擔心自己身體支撐不住,又害怕成為老伴的負累。團隊與鍾伯一家人商量後,安排讓他入住靈實司務道寧養院,減低家人的照顧負擔。入住初期,鍾伯怕給院舍職員帶來麻煩,即使倒瀉水弄濕了牀單,也不好意思叫人更換。在院舍心靈關顧職員的開導下,鍾伯不單漸漸熟悉院舍的環境和生活,更學會欣賞及感謝身邊人的關心和照顧。數星期後,卧病在牀的他,聽到侄女在旁承諾往後會繼續關顧他的老伴鍾嬸,感到老懷安慰,便手執鍾嬸的手,與家人互相道謝,微笑說﹕「在哪裏住也一樣,只要心得安寧,那裏就是吾家。」鍾伯最終在所有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侄女雖然很不捨,但知道鍾伯能夠一直陪着鍾嬸到最後,了無牽掛,也感到安慰。

病人、照顧者互相了解

其實晚晴病人能否留在家中,需要「軟硬兼備」。硬件上,要考慮患者的身體狀况和活動能力、家中的設施是否足夠、有否時間提供照顧等。軟件上,照顧者需要了解疾病的知識及照顧技巧,而病人和照顧者都需要調整自己,學習坦誠分享感受和欣賞對方,減少因擔心對方而造成的爭吵。而專業安寧團隊的適切支援,在疾病的起伏中能給予專業的醫療意見,在傷痛中能有心靈的空間去承載和回饋,便能促成病人盡量留在「家」的心願。只要尊重病人的選擇,不論留在家、院舍或在醫院,也能達至居「家」安寧。

文:靈實司務道寧養院專科護師 周碧珊

編輯:王翠麗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