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餵食代管飼 助減併發症

文章日期:2017年01月23日

【明報專訊】中國家庭對病人飲食重視,飲食不單代表着病人營養方面的攝取及健康狀况,並蘊藏着家人對病者的關懷和彼此的愛。

雖說「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事,打從病人生命開始的一刻到終結時,不論在任何階段,也應該得到適切的照顧,特別當病人返回家中居住,生活起居更應獲得關顧。

不影響生活質素

患有晚期認知障礙症的潘女士今年98歲,日常起居飲食一直由女兒照顧。三個月前,女兒發現潘女士吃飯的時候吞嚥有困難,且食慾不振,之後更因為吸入性肺炎被送往急症室。醫院的語言治療師評定潘女士有吞嚥困難,並建議用管飼餵食。我作為潘女士的主任老人科醫生,跟她的女兒商量後,得知女兒並不希望媽媽通過喉管餵食,而潘女士則一直想留在家中安老。經評估及與女兒詳細分析不同餵食方式的利弊後,建議女兒採用「舒適餵食」的方法協助母親用口進食,並轉介家居安寧護理團隊,由護士、社工及起居照顧員等協助提供適切關懷和舒適照顧。直到離世的一刻,潘女士也是經口進食,保持一定的生活質素。

隨人口老齡化,長期疾患變得愈來愈普遍,而食慾不振和吞嚥困難往往是疾病過程的自然部分之一。每當晚期病人出現進食困難和體重減輕時,除非有有效的預設醫療指示拒絕管飼餵食,否則家庭成員和醫療團隊常常被迫作出管飼餵食的決定;事實上,家人或醫護人員眼見長者在接受插鼻管所承受之苦,內心亦莫不難過。

多年來的文獻皆顯示,經口舒適餵食比管飼餵更適合晚期病人,因為管飼餵食不但沒法延長生命、改善營養吸收、減少吸入性肺炎以及防止壓瘡形成,同時還可能導致一些管飼餵時相關的併發症,包括產生新的壓瘡、身體更多部分受束縛,以及時常需要到急診室處理因灌食產生的相關問題。

家人宜與醫護商討

在2015年9月,醫院管理局更新了「醫院管理局對末期病人的生命維持治療指引」,從倫理角度上,為舒適餵食和管飼餵食的選擇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它指出,當死亡即將發生(死亡預計在幾個小時或幾天內)並且不可避免時,對於沒有有效預先指示的精神上無能力的病人,家人可以和醫生商討,基於病人以前的意願和最佳利益,接受或撤回人工營養和水合治療維持生命。

醫療護理人員也有義務和責任提供詳實的相關資訊,如晚期病人改善進食困難問題的方法與選擇,以及其相關併發症等,期望能夠規劃出最合乎病人本身意願和期待的照顧方式。隨人口老齡化,安寧服務的工作更要高瞻遠矚,外展及家居安寧服務是其中有效支援居住在社區及家中的晚期病人及家人。

我在老人專科服務了相當長的時間,明白到長者病人走到人生末段時,需要的不僅是醫療上的照顧,而是希望可以「善終」與「好死」,這是傳統中國文化注重的概念。中國人常常說民以食為天,經口舒適餵食可以讓晚期病人繼續享受食物帶來的快樂,家居安寧服務隊可支援家人提供合適及貼心的照顧,讓病人感受到家人及照顧者陪伴的溫馨,使他們在生命最後階段時,身心社靈上得到更多滿足。

作者簡介:香港老人科醫學會會長

文:陸嘉熙醫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