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精神病標籤 夫妻同心除恐懼

文章日期:2017年02月27日

【明報專訊】維繫婚姻是夫妻必修一課,婚約誓詞中也提到,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疾病,夫妻雙方都要承諾互相支持,尊重對方。對於一般夫妻來說,在日常柴米油鹽的壓力下,維繫婚姻已經不容易;那麼對於精神病康復者而言,婚姻又是什麼一回事?

阿華於二○○九年因工作及生活壓力而患上精神分裂症,經常出入醫院。出院後,藥物的副作用令他不能集中精神工作,由於阿華本來從事冷氣維修,為免引發意外他只好暫停工作,因而影響生計。同時,由於長時間於醫院接受治療,他未能適應家居和社區生活,後來經醫務社工轉介,入住了新生精神康復會旗下的中途宿舍,而當時他與阿May新婚只有十多天。

在中途宿舍的短期住宿服務內,阿華重新學習不同的生活及社交技巧,而規律的生活亦讓他漸漸克服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經過一段適應期後,他終於找到新工作,工資未算很高,但也足夠維持兩夫婦的生活開支。雖然阿華慢慢適應有規律的生活,但要面對聚少離多的婚姻關係,對他來說仍是一大挑戰。

僅周末相聚 妻子體諒

入住宿舍首半年不鼓勵在外過夜,故此阿華只能在周末與妻子阿May相聚;起初雙方也不大適應這種新婚生活。幸好阿May性格獨立,對阿華十分體諒及支持,加上持家有道,令丈夫不用擔心家庭事務,可專心工作。現在單靠阿華的收入只剛足夠應付基本的生活開支,但阿May認為錢財夠用便可,所以從來沒有給阿華太大壓力。阿May強調二人從未因金錢而吵架,因為她相信夫妻無論順境或逆境也要同甘共苦。

「病」只是生命中一部分

其實,婚前阿May並不知道丈夫是精神病康復者,一直只覺得他常常精神欠佳,但行為上與常人無異。基於夫婦之間貴乎坦誠,阿華向阿May交代自己的病况。阿May坦言當初知道實情時,也有一點介意,因為她與其他人一樣,對精神病康復者有所忌諱及不明白。但因為她與阿華在結婚前已相識多年,彼此十分了解對方,阿May明白到如果沒有「康復者」這個標籤,她根本不覺得阿華與其他人有什麼分別。所以她亦放開自己的心理負擔,踏前一步,排除別人的眼光,完全接受阿華及他的病。她明白到「病」只是阿華生命的一部分,「病」無阻他們共建一個幸福家庭,她深信阿華絕對會是一個好丈夫。她亦明白這段婚姻要承擔的角色,無悔自己的選擇。

現在,夫妻每天都會透過視像電話溝通,而每個星期六阿華就從宿舍回家過一晚,阿May為他準備晚飯,周日早上一起上茶樓,之後返回宿舍,生活簡單又充實。每次阿華到醫院覆診,阿May必定陪伴左右;而阿華亦會陪阿May回鄉探親,阿May也參與宿舍的旅行活動,透過行動互相支持及了解對方的生活。

以愛支持 情緒漸穩定

有了家庭,阿華有了人生的目標與動力。他形容太太是他的精神支柱,認為阿May讓他醒覺對家庭及人生負責任的重要,由於得到太太的支持及不斷鼓勵,他的情緒也漸趨穩定而且想法變得更正面。為了讓阿May有更好的生活,阿華積極工作,獲得公司重用及加薪,大大加添了他的成就感。夫妻二人現在最大的心願是可以獲編配公屋上樓,然後一起生活,而省下來的租金可以讓生活輕鬆一點,增加多點閒暇的娛樂活動。阿May亦希望待生活穩定後,可以多陪伴阿華去旅行看看世界。

其實無論患病與否,每一段婚姻都可能面對不同挑戰,只要有伴侶互相扶持,加上適切的社區支援,精神病康復者的婚姻生活也可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比正常人的婚姻生活更加精彩。消除自我標籤可能比面對社會的標籤更重要,就在復元路上,夫婦同心同行,以愛去戰勝恐懼和障礙。

■知多啲

社區支援網絡 病人家屬加油站

在復元的道路上,除了康復者,家人和照顧者的參與、鼓勵也是不可或缺。家屬需要一個整全的支援網絡,讓康復者家庭能以正面樂觀的態度,迎接復元路上的種種挑戰,維持良好的家庭功能。

新生精神康復會獲公益金撥款資助,設立「家屬支援服務」,服務包括:

教育:精神健康教育課程及講座

提升家屬對精神健康及復元的知識,促進康復者與家庭成員間的雙向溝通和了解。

網絡:身心發展活動及家屬聚會

讓家屬在輕鬆環境下舒展身心,以及建立家庭間的朋輩支援網絡,發揮互助精神,達到「整全健康」的目標。

社區參與:義工及領袖訓練

推動家屬表達心聲和意見,走進社區,參與社會服務、精神健康公眾教育及倡議工作,讓家屬各展所長,並推動公眾消除對精神病康復者的歧視。

查詢:3552 5250

網址:familysupport.nlpra.org.hk

資料提供:新生精神康復會

文:郭念兒(新生精神康復會註冊社工)

編輯:王翠麗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