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精誠:港大南洋生 建設香港杏林

文章日期:2017年02月27日

【明報專訊】正如本欄前文所述,南洋商人注重人才培育,鼎力支持港大創辦。港大成立之後,南洋學生紛紛來港求學,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兩地命運更加連成一體,人才交往從此變得更為緊密。

1941年底香港為日本佔領,港大關閉,陸佑堂被改為臨時救濟醫院,師生各散東西,港大的馬來學生(主要是醫科生)本來打算回新加坡,但新加坡於1942年2月淪陷,他們只能逃亡華南後方,到達重慶。

日佔時期 部分港大師生逃重慶

當時重慶是中國的陪都,遷往避戰的高等學府多達39家,其中包括國立上海醫學院。這些醫學生大多在上海醫學院繼續學業,曾任職醫務衛生署副署長的藍新福(Lam Sim-fook)醫生,可說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

藍新福生於馬六甲,1941年考入港大工程學院,旋即由於香港淪陷而被迫出逃。他在重慶與其他港大師生會合,獲港大醫學院院長王國棟(Gordon King)之協助,轉讀國立上海醫學院。戰後他回到港大,專修骨科。王院長原本留在香港主持救濟醫院,他逃到重慶之後,致力為學業中斷的港大學生提供援助,受他照顧的學生逾300人,醫學生佔了近半。這期間,萬金油大王胡文虎為逃往中國避難的學生,提供了每人500元的資助。

藍醫生在重慶習醫一年之後,加入中華民國空軍,曾於印度受訓;還有一些港大生在戰時加入了由林謀盛領導的反抗軍,林本身也在港大讀過兩年商科,後來死於獄中,被奉為新加坡英雄。

接任醫務衛生署副署長藍新福的邱建江(Rudy Khoo)醫生,則是印尼華僑,他是本港著名的放射治療學專家,他的千金邱麗珊女承父業,現任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高級副主席。另有一位衛生署副署長也來自南洋,曾任陳馮富珍副手的蘇天安(Paul Saw)醫生,當年陳太主責整體策略及對外事務,他才是衛生署日常運作的負責人。

前政府資深法醫馬宣立(Philip Beh),現任職於港大病理學系,生於馬來西亞,自港大畢業後留港服務多年,處理過多宗重大兇案,包括林過雲案。他熱心公義,常有破格之舉,又為幫助性暴力受害者,與社工一起創立一站式危機中心「風雨蘭」。

還有多位南洋名醫在香港政府擔任重要職位,譬如曾在董建華政府內出任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楊醫生不單是港大校友,更曾任大學學生會會長。他的家族中還有一位國際名人﹕即飾演過昂山素姬和邦女郎的楊紫瓊。

剛上任醫管局新界東聯網總監的羅思偉醫生,也是馬來西亞華人,他在SARS期間由醫管局調任政府,當楊永強對外處理SARS危機的時候,羅思偉是在幕後協調不同部門工作的負責人。現在,這兩位南洋名醫將在新界東再度搭檔,楊永強現任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這所學院正位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屬於新界東醫院聯網。

港多元文化 有賴周邊聯繫

今天的香港正面臨新的時代挑戰,但問題的答案往往藏在過去。南洋的人才留在香港,融入香港,成為香港文化多元的重要部分。歷史告訴我們,香港的文化身分並非因為與個別地區割離而建立,反而是因為與周邊的聯繫所形成,才得以在整個地區中佔有獨特地位。只有珍惜這份傳承,香港才會得到來自區內的支持,這顆東方之珠才能繼續在「一帶一路」中擔當起樞紐角色。

文:梁卓偉(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唐明(特約作者)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