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長青營運手法叫慈善回饋?

文章日期:2017年03月09日

【明報專訊】不少企業在業務發揚光大、甚至擴展至全球後,基於澎湃的成功感下,都會洐生出更多同理心,希望借盈餘做點慈善助人,又或是為環境保育作出貢獻,務求找點心靈和精神上的滿足感,這在公在私一點壞處也沒有。

這種慈善回饋的做法,大多是透過售賣某個系列或某類產品,將所賺全數或當中某個百分比作慈善捐獻,就好像Chantecaille每年春季,都會藉推出春季限量妝物系列,將部分盈利捐贈給環保團體、各種慈善機構或組織,透過金錢支助表達對它們在保護動物或大自然生態不遺餘力的讚賞。

善意包裝技巧 成就銷售保證

今年Chantecaille便推出名為Mermaid Matte Eye啞緻防水眼影系列,一套三色,並以Bee、Elephant及Lion命名,眼影盒蓋亦印有各動物的圖案,簡潔優雅,品牌將捐贈眼影系列之5%收益予致力保護動物的慈善組織Elephants and Bees Foundation、Sheldrick Wildlife Trust及Lion Guardians,以保育蜜蜂、大象和獅子,喚起不少對動物有愛心的女士購買支持,相得益彰。

然而心水清的朋友可能看穿,慈善回饋其實是一種經過包裝的銷售手法,藉着人們的同理心,鼓勵多買便等於多做善事。無可否認在要追求收入數字上的上升,這種以慈善作包裝的善意手法,往往能收到比預期還要好的盈利,確實是銷售保證。這種捉摸大多數人都不是經常將「我要捐錢做善事」每日記掛在腦海中的心態作推銷,當他們看到慈善回饋的宣傳時,絕對能有效喚醒他們「既可消費又可作善事」一舉兩得的省時想法,增加產品的銷售量。

說到此,消費者可能有點被騙的感覺對吧?當然事實並非如此,慈善回饋的初心是非常值得欣賞,因為實行這種手法的企業們理大可把全部收入袋袋平安,但他們卻願意將部分利益分享開去,為地球為動物,甚至為貧民做點事,不管從任何角度看都是難得的。只是着眼點是消費者不應盲目地以為多買等於多做到善事,理應衡量產品是否真的有需要,否則會造成浪費,把善事變成不環保的行為,那就變質了!

查詢:Chantecaille 2118 7666

文﹕黃佩琪

圖﹕品牌提供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Beauty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