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中破格 變出藝術展更多可能

文章日期:2017年03月22日

【明報專訊】「藝術界的奧林匹克」、「當代藝術殿堂的聖杯」,還有「藍帶級當代藝術博覽會」,瑞士這個巴塞爾藝術展老祖宗,四十多年來在業界享負盛名。二○一三年開始在香港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展,自然也擁有系出名門的血統。不過一路走來,香港版本的巴塞爾似乎並不安於只是高高在上,大會要告訴公眾的,是很多既定的模式都不是必然,常規是可以被打破的。

邁阿密「策展角落」移師香港

Kabinett策展角落多年來一直是邁阿密的巴塞爾藝術展所獨有的,今年它將移師香港。其中一位參與的藝術家是來自保加利亞的Christo。去年他在意大利展出了一件超巨型作品,那是一道浮在伊塞奧湖上,長三千米、闊十六米用黃色布鋪成的The Floating Piers。這件巨型作品的意念,在他的腦內已醞釀了超過四十年,當時他的創作伙伴和太太Jeanne-Claude也有相同想法,這個猶如時裝伸展台的作品在Jeanne-Claude過世後終於被創造出來。「在上面走過的人,有些說好像步行水面,有的則覺得是站在鯨魚的背上。」Christo說。讓觀賞者了解藝術家創作的歷史是策劃Kabinett的目標之一,而今屆香港巴塞爾的策展角落展出Christo早期的三件作品,也是用上大量的布料。觀賞者透過這些作品,應可對Christo有深一層的了解。

非一般「坐叮叮」的香港體驗

從邁阿密回到香港,從場館走出來,會在灣仔電車路上找到另一件巴塞爾展品。香港藝術家伍韶勁以劉以鬯作品《對倒》為概念,將兩部歷史悠久的電車大變身,平日坐慣了的交通工具忽然成了一個時空囊,乘客沿灣仔往銅鑼灣或上環的二十五分鐘車程中,會得到一次「坐叮叮」的非凡體驗。

虛擬實境是當今其中一種最受熱捧的技術,也能帶來非凡體驗,今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與Google合作,推出「虛擬領域 | 藝術家的Tilt Brush體驗」項目,邀請藝術家利用3D立體繪畫應用程式Tilt Brush創作,想必帶來嶄新的觀賞體驗。

讓觀者與作品交流互動

藝聚空間(Encounters)展區每年展出的大型藝術項目,也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焦點所在,今屆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希望探索時間與體驗之間的關係,她希望鼓勵參觀者與每件作品交流互動,以自己的方式詮釋作品。其中一件展品是新西蘭藝術家Michael Parekowhai的Putto。Putto一般被描述為擁有雙翼的小天使,更曾被視為上帝同在的象徵,但這件作品中的Putto並沒有翅膀,躺在長椅旁邊的地上,彷彿睡着了甚至是已經死亡,觀賞者可以坐在長椅上與小男嬰共享公共空間,引發思考,也同時成為其他觀賞者思考的元素。

生老病死是一個容易觸碰觀賞者的主題,包含這種元素的作品包括亞洲視野(Insights)其中一件表演藝術作品《行路一百公里》,作為一型糖尿病患者,十七歲開始要每天監測、記錄身體狀態及注射胰島素,石晉華要以一邊行走一邊以鉛筆在牆上塗畫,直至走完一百公里路的方式,展現他三十多年來面對生存問題的心路歷程。觀賞者在過程中不僅可以旁觀,也可以與藝術家同行。

把一種策展方式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展覽由場館內擴展到場館以外,在國際化的陣容中加添本土氣息,在創作中注入新科技,邀請觀賞者參與互動,凡此種種的元素,為今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變出更多可能。雖然過去,有說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觀賞者之中,非業界中人、非收藏家等普羅大眾為數不少,對香港藝術圈影響不大,但這種打破慣例的做法,勢必會令藝術變得更輕巧易讀,為大眾所接受。

文﹕劉倩瑜

圖﹕楊柏賢

編輯﹕梁小玲

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副刊時尚特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