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界線的電車藝術裝置 伍韶勁暗室演繹劉以鬯作品

文章日期:2017年03月22日

【明報專訊】自2013年起,Art Basel在港已舉辦多屆,大會希望在展現作品的形式上作出突破。今年除場內的Kabinett,亦有場外藝術裝置《二十五分鐘後》。由香港跨界藝術家伍韶勁創作,除了是以體驗先行的作品,亦帶出藝術作品如何逾越界線及表現形式的框框。

Art Basel於其他城市舉行時,有不少常設場外作品展,如發源地巴塞爾「Parcours」,又或是邁阿密版本的「Public」,都是當中例子。此外,每年有不同的外展藝術企劃,如巴塞爾版本會於Messe Basel展場對開的Messeplatz作戶外展,如Oscar Tuazon於2016年展出裝置Zome House,或2015年的聯展DO WE DREAM UNDER THE SAME SKY。至於香港,則有宮島達男的光影裝置Time Waterfall,或楊嘉輝的So You Are Old by the Time You Reach the Island,雖然並非常設外展展覽,卻是本土在地性上有趣的發揮。今年,則由伍韶勁接力,展出《二十五分鐘後》,電車化成流動相機暗室(camera obscura),將藝術、互動及在地性結合。

以「重演」探討藝術常規

《二十五分鐘後》並非首次現身,早於2013年deTour首度曝光,其後於去年「第五屆大型公共媒體藝術展﹕感頻共振」再度現身。於個人而言,整件事的有趣之處,在於重複。或者更精準的字眼,是重演。「當我在創作時,亦會思考裝置藝術的界線,以及藝廊本身的既有模式。以《二十五分鐘後》為例,它不是純裝置藝術,亦非純公共藝術,但亦有表演元素,跨越不同界別。很多時我們視舞台藝術重演為常態,又或是巡迴世界的藝術展。但對以體驗為本的流動藝術裝置,我們則很少有這種做法,並視之為可行的藝術形式。我希望能透過今次展出,去打開一些門,探討藝術常規。」伍韶勁說。由於作品有體驗成分及人數限制,很多有興趣的人在過往兩次未能參與,成為了今次重演的契機。而作品以體驗為本及欲免向隅的成分,亦與今屆Art Basel的焦點之一Christo的作品特質不謀而合。

為了貼合Art Basel展場,《二十五分鐘後》的路線,會以灣仔為重心。今次觀眾要先挑選並預約兩條路線中的其中一條。其中一條路線,是於灣仔The Pawn上車到銅鑼灣的循環線。另一條,則是灣仔The Pawn到上環西港城,但兩者同樣都能享受約15分鐘的相機暗室體驗。「我們每個版本都有所不同。如今次為了提供更完整的體驗,我們希望在預算許可下,為每名參與者提供一杯以荔枝窩本地米炒製而成的米茶作為迎賓飲品,讓參加者於The Pawn享受香港的味道,安頓後才開始旅程。」

呈現不同層次的對倒

雖然是第三次展出,但作品的內容及重心亦有所不同。以車程時間命名的《二十五分鐘後》,以香港著名文學家劉以鬯的經典《對倒》為靈感。文本名字,以兩枚相連但圖像倒轉的郵票為題,比喻劉先生以意識流筆下,兩個陌路人——對過去追憶不斷的淳于白,以及對未來充滿憧憬的亞杏,相互交錯的故事。而作品名字,則向拉脫維亞導演Herz Frank於1978的作品《十分鐘後》致敬,並比喻作品當中的體驗特質。「在這個空間,亦有不同層次的對倒,如時間向前向後、影像向上向下、角色一個懷舊一個憧憬,然後互相交錯。而我們亦活在一個充滿着對倒、對立的年代。這個作品,希望讓觀者明白到自身能如何以具思考性而中立的態度,面對這一種交錯及共存。」

「我希望每次的切入點能有所不同。去年版本,主要是強調城巿與文本之間的關係,而在車上看到的城巿景象如上環、灣仔、銅鑼灣等,都與文本本身的意識流段落十分配合,但相對地對故事人物發展的關係較少。如上次其一部分提及金舖的隔壁是金舖,是灣仔的部分,但時至今日文本亦因為巿貌變化而有不少錯體。但當中的碰撞(serendipity),亦與不知人物會何時交錯的文本本質相合。但今次的焦點,則放於故事中淳于白及亞杏,兩個平行世界的發展。所以今次我們的相機暗室,會於車身上層左右各開一個暗室投影光圈,製造出兩組流動影像,與上次的單面版本不同。獨白及別有文字的燈箱,亦會分成左右兩組平行發展,呈現文本最精彩的兩角交錯及寫法的部分。為了配合人流,特別安排了兩架電車,以容納更多觀眾,而每程能容納18人。」伍韶勁分享道。

訪問當日正是重組電車車廂之時,內裏可看到上層座位全拆的空間,並看到以傳統電車織藤座位(即仍然行駛的120號電車)為靈感的椅子,與電車本身的傳統特質接軌。而箱形椅子則收納了所需要的技術零件。「這個作品看似有很多技術細節,但我則希望能做到反璞歸真。我們當然可以用上VR等科技作創作手法,但這個作品則是對這種取向的一種批判。整個作品最核心的是針孔光圈,是一個經歷多個世紀的技術,讓觀者以另一個角度發掘城巿。這個技術的有趣之處,是當我們看到每一刻不斷更新的光影,繼而沉思時,那一刻的光影便已然流逝,與戲院的錄影體驗大大不同,但與我們的現實生活一樣需要停下來去感受。而我自己亦希望能用最少的干預來提升現存事物,並將之化為藝術,一如只灑鹽作調味的道理一樣。又正如Joseph Beuys談社會雕塑以種樹為創作,其藝術性如何藏於不同持分者的長時間合作,讓事情發生。而在港有超過百年歷史的電車,在不少城巿已經消失。但香港仍能保留,是不少人協調下的成果,一如Joseph Beuys的想法。」

文﹕Dawn Hung

圖﹕蘇智鑫、HK Art Basel

編輯﹕梁小玲

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副刊時尚特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