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助自我祛濕 趕走春天關節痛

文章日期:2017年04月17日

【明報專訊】很多人都受關節痛困擾,不論男女,亦非長者獨有,究其原因,與日常不良姿勢及不良作息習慣有關。

香港春天潮濕,濕邪容易成為致病因素,再加上都市人時常熬夜、懶於郁動、進食生冷、貪戀冷氣等,傷害了體內的陽氣,影響氣血的流通,致使濕邪留困於關節,形成許多關節痺痛。

濕邪留困關節 形成痺痛

中醫看病很着重節氣,每個季節變換的前18天,人體的脾臟都處於旺盛時期。脾居中土,喜燥而惡濕,是各個器官的樞紐,主管飲食受納、吸收和運化氣血及水濕,有分清別濁的功效,是供應人體生命活動各個組織器官的重要器官,故有「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的說法,氣血充足則能滋養周身百骸。

脾又屬濕土,主運化水濕,如果脾臟功能不好,水濕之邪不能出去,濕氣便會滯留在體內,形成相關疾病。濕為陰邪,最易損傷陽氣,引起脾虛濕困的情况。濕氣經常困在體內會出現面色萎黃、沒精打采、疲倦多眠、肌肉痠楚、關節痠痛。脾胃運化功能失司則有胃脹腹脹、大便黏爛等徵狀。所以,如果「脾」這個臟腑功能強大,自我祛濕的能力便能提升。

肝腎功能佳 筋骨強壯減慢退化

辨証論治是中醫治療的核心基礎,關節疼痛雖是徵狀,也要分寒、熱、虛、實性質,常見的病因機理可與風、寒、濕邪有關。

◆寒濕重者,多表現為關節寒冷、痠重疼痛

◆風重者,疼痛四處游走

◆濕熱痺症,發作時可出現關節紅、腫、痛、熱,舉步難行

只要分清性質,按疾病的本質治療,疼痛便能逐漸遠離,不需要依賴止痛藥。

除了健脾祛濕,也要好好關注肝、腎這兩個臟腑。中醫角度而言,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臟腑功能充足,可大大減慢關節退化,筋骨便能強壯。腎虛又能分陰虛及陽虛,陰虛者可服用左歸丸;而腎陽不足,虛寒怕冷者,可服用右歸丸治理。補腎尤適合中老年人抵抗衰老,預防退化。

■知多啲

拔罐薰洗 通絡祛濕

關節疼痛,除了祛除內濕,也要配合經絡疏通,濕、瘀等病理產物才能不會淤塞經絡,氣血才能運行去濡養關節。針灸是大家常用治療痛症的有效方法,而拔罐、薰洗也是通絡祛濕的常用外用方法。

拔罐逾10分鐘或傷正氣

早在幾千年前《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經有關拔火罐治療的記載,當時稱之謂「角法」,內文為﹕「牡痔居竅旁,大者如棗,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二斗米頃,而張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動物的小角作工具去吸拔患處。

到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的敘述更為詳盡﹕「火罐﹕江右及閩中皆有之,系窯戶燒售,小如人大指,腹大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云﹕「拔罐可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症」,「風寒盡出,不必服藥」,說明拔火罐除了可用於治療痛症,更可治療其他內科病症如感冒、頭痛、腹痛等。

拔罐治療腰背痛、頸肩勞損、肩周炎、坐骨神經痛等都有很好的作用,常與針灸、推拿一起運用。拔罐後皮膚常見顏色為深暗紅色,表明久病濕阻及血瘀証。不要以為拔罐時間愈長愈好,一般在5至10分鐘左右,過長反而會傷正氣。

薰洗保養 調和氣血

薰洗是另外一種治療,直接運用溫暖的藥液薰蒸及浸洗肢體。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薰洗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主要用於外科、皮膚科及骨傷科。薰洗既能治病,又能起到保養作用,改善都市人陽氣不足、寒濕瘀滯、經絡不通的情况。

■中醫洗劑

藥液浸泡30分鐘 活血散寒

都市人工作時間長,周身勞損在所難免,肩痛、頸痛、坐骨神經痛、膝痛、足跟痛、筋膜痛症等常伴左右,所有情况都是源於氣血不榮及氣血不通所致。休息不足,陽氣耗損,導致推動血脈無力,當經絡堵塞了,筋、骨、肌肉等沒有得到氣血的濡養,以修復每天的勞損,勞損累積,漸漸出現疼痛、痠痛、麻痺、四肢不溫的情况。氣為血帥,充足的陽氣能統御血液的運行,溫煦身體,濡養關節、肌膚,是確保周身關節及皮膚健康的動力。

疼痛,其實是身體出現問題的信號,不要只服止痛藥去治標,要及早找到問題本質,防止疾病深化。以薑黃為首的薰洗方,既能活血,又能溫陽祛濕,改善這類寒凝血瘀,標本兼理,經絡通暢則健康無病。

皮膚過敏 高血壓 孕婦慎用

如出現四肢不溫,關節寒冷,肌肉疼痛、麻痺,可使用活血止痛洗劑活血散寒,舒筋通絡。另外,如腰腿痛、膝痛、足跟痛、筋膜痛症尤宜,五十肩也十分合適,但關節紅腫熱痛者則不能用此法。至於有皮膚過敏、發熱、高血壓、皮膚潰瘍、孕婦及心腦疾病人士則需慎用。

◆活血止痛洗劑

材料﹕薑黃、威靈仙、川牛膝、乳香、沒藥、川椒、元胡、透骨草、海桐皮、當歸尾、蘇木各3錢,紅花2錢

用法﹕將以上材料磨為粉末,用紗布包好,加水煎煮30分鐘後,過濾去渣;當水溫熱燙時先將腳放在盆上薰蒸,水溫可以接受時便開始浸泡,若水溫不暖可再加熱水,浸泡30分鐘,每天1次,連浸3天

文:鍾啟福(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