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啲:多鼓勵信任 少標籤控制

文章日期:2017年05月16日

【明報專訊】若家中有精神疾病的家人或有朋友患有精神病,與他們的互動方式,有以下重點要注意﹕

真.關心=了解患者想法

1. 給予關心和支持

所謂關心,指的是關心他們的想法和情緒,並給予鼓勵和信心。有時,家人會用自己認為是好的方式來對待患病的家人,就像阿健的父母用過度干涉生活和監督的方式對待阿健,並以為這就是關心,然而這樣的方式只能減輕自己的焦慮,但對病者反而造成傷害。而真正的關心,是從各方面去了解病人的狀况及需要,提供他們康復上所需要的支持。

2. 給予耐心

康復的過程是需要時間,因此病人有一段長時間的狀况不好是可以預期。在這過程中,需要避免因為擔心而給予病者壓力。不當的壓力,只會阻礙康復的進程。

3. 給予尊重和信任

疾病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當一個人患有精神疾病,他的生活雖然會被病症影響,但是他還是有自己的長處,以及作為一個人的價值。尊重一個人的價值,並且幫助他善用長處,是幫助他康復最好的方法。若在互動中過於着重病症或者控制病情,反而會讓「精神疾病」這個標籤取代病人原有的特質,並且讓這個標籤窒礙他的生活與人際互動。

每4人有1個患病 標籤礙求診

根據研究,大約20%至30%的人,一生之中有精神上的困擾是達到精神疾病的標準。換言之,約每四或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目前或曾經患有精神疾病。然而,大多數有精神困擾的人並沒有求助,, 有許多人因為害怕被貼上「精神疾病」 的標籤而不敢求助。所以,現實生活中,沒有被診斷為精神疾病的人,並不代表完全沒有精神上的問題。而當家人或朋友因為有勇氣去求助而被診斷有精神疾病,他們已深受病症帶來的困擾了,身邊人若再用「精神疾病」去標籤他們,只會令他們受到二度傷害,在人際互動中感到不愉快。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