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代精神:離不開.留不低

文章日期:2017年05月23日

【明報專訊】很多人對社交網絡有一種又愛又恨的矛盾,覺得虛耗太多光陰上網,忽視了身邊的人。於是直至某天,便立誓要戒掉手機,戒掉社交網絡,自詡要徹底捨割,追尋一份脫俗的幽靜。可是,當真正退出時,偏偏又欲斷難斷,彷彿有一股無形吸力在牽引自己,不能承受精神上的撕裂。當再次log in之時,又會有一種恍如隔世、久別重逢的感覺。

不需要「like」的自我

當在社交網絡裏累積了一定的friends或family或acquaintance或followers,雖總有凡夫俗子膚淺地把數字量化個人成就,但事實上,「關係」的種子亦悄悄地於這片空間落地生根。人可以離開社交網絡,卻離不開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隨年月流逝,關係亦會有新的方向,但總有些人會透過社交網絡,一直燈火闌珊處關注自己,那怕是小學同窗,曾經的初戀,甚或是自己的老爸老媽……

人類關係的數碼化,一切源於網絡滲透各階層和不斷普及。信息發布的方式隨科技進步不斷在改變:從以往煞有介事的邀約出來飲茶,到翻開電話簿找幾個聯絡號碼,到指掌之間在社交網絡上發條post、開個group chat,一切變得唾手可得。當流通性愈廣,讓愈多人依賴,願意使用的人愈多,不願意而被迫使用的人就更多。畢竟人是群體動物,天生害怕被孤立、被排擠於群體外、被消息封鎖,最終亦難免於隨波逐流。

引用傳媒朋友躊躇佇立於去留之間的自勉:離開不回首嘲弄;留下來也不自詡悲壯。偶爾離開社交網絡,別只為因上網有多耽誤時間、有多麼多的壞處,須明白正正是因為離開了,才能更清晰的發現自己,找尋到一份獨立、不靠Post、Status Update、不需要別人Like或Retweet的自我。

亦是通過對社交網絡的難捨難離,才會令人體會「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的道理,了解到網絡本是形式,分享和關懷才是真諦。

文: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