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孩童的命運

文章日期:2017年06月15日

【明報專訊】露意莎和約拿坦迎接那位難民少年成為家庭成員的時候,這對年輕伴侶的兩歲兒子才剛入幼稚園,肚裏也懷着第二個孩子。

瑞典小家庭 用愛安撫惶恐的心

時為兩年前的秋天,敘利亞戰火烽煙,阿富汗持續局勢不穩定,瑞典接受了大量難民孩童。他們大部分都是男孩或少年,被迫跟家人分離,帶着父母的唯一希望,身無長物,獨自飄洋過境,逃難到西方。露意莎和約拿坦一向積極關注社會,目睹這些受苦難的人,尤其是孩子們,深感需要出一分力去幫忙。他們有兩份穩定收入,家裏地方夠大,也自問能夠給予足夠的安全感,於是乘政府的呼籲成為難民孩童父母。「我們只是想,如果情况掉過來,但願有人也會這樣幫助我們的孩子。」

十五歲少年薩克就是其中一個被瑞典接收的難民孩童。踏足這個和平北國度之後,幸運地加入了這個瑞典小家庭。首次見面,不消一會便開口叫露意莎做媽媽。之後那半年,露意莎每天都專注幫助重建薩克的安全感。戰火與逃難的經歷如魔魘纏擾,有時薩克會惶恐失措得全身發抖。這個時候,瑞典媽媽的社工職業知識都彷彿付諸流水,只能以母愛本能擁着顫慄中的孩子,直至他獲得平靜,在下一次苦痛回憶再度突襲之前。試過一天內前後用了七小時來抱着他,安撫他,「每日都是生存的掙扎」。

時間是最好的藥物,兩個瑞典小弟弟也令薩克重新體驗兄弟之情。媽媽露意莎說他擁有一顆善良溫暖的心,少年也十分有耐性,常伴在BB弟弟牀邊唱搖籃曲,一直唱到他入睡。三歲的弟弟大衛更視他為偶像,薩克教曉他從一塊大石跳向另一塊大石,又跟他分享拳擊手套,一人一隻一起練習。

未能判斷年齡 仍待居留權判決

然而故事未完的。戰火遺下的惶恐,原來已化成另一種日常的恐懼。薩克在瑞典的居留申請仍未獲通過,即使兩年前加入露意莎和約拿坦的家庭前,社工曾安慰他們說機會有九成。但是那一成的隱形恐懼,間中會籠罩着這個有心有愛的家庭。薩克的情况跟眾多難民孩童一樣,逃難時身無一物,欠缺身分證明,向瑞典政府報上的年歲沒能確實,需要經醫生檢查智慧齒及膝蓋骨照X光來判斷其年紀。如果醫生認為他滿十八歲,就須由省政府重新安排入住成年難民住宿,並重新申請居留權。

據說許多獨自逃難的難民孩童,為了居留權會把真實年齡虛報少幾歲,有時在街上遇到一些外表委實不像十四五歲的少年。碰巧薩克屬於沒長智慧齒的一撮人口,體內有手榴彈碎片亦不適宜做X光。縱然薩克的瑞典父母四出奔走,有齊十多張瑞典醫生、心理治療師、社工等書面證明,瑞典移民局仍然認為露意莎跟這個少年兒子的母子連繫不足,領養薩克的話亦不會有助居留權的判決。

像等待判刑的現在,一家人只能專注活在當下。當初對作為瑞典人感到自豪,能為世界伸出援手的感覺,如今完全反轉過來。露意莎說那種無力感,彷彿被自己的社會背叛一樣。「試問我怎開口告訴他,有可能會第二次失去自己的家人?」

這是唏噓的真人真事。我不打算評論瑞典機構的規條和策略,在這個荒謬的世界以至身處的社會,信望愛的存在,彷彿只能靠我們自己了。衷心希望薩克能留在瑞典,留在露意莎和約拿坦的家,阿彌陀佛,阿們。 

文﹕周游

jauyau@gmail.com, wordwordword.wordpress.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