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理:淺談骨髓癌

文章日期:2017年07月24日

【明報專訊】「血癌」(blood cancer)有過百種,包括「急性及慢性白血病」(acute and chronic leukemia)、「淋巴癌」(lymphoma)及「漿細胞骨髓癌」(plasma cell myeloma)。其中骨髓癌較常影響長者,但也有較年輕患者;常見病徵包括骨痛、貧血、血鈣上升及腎臟受損。

人體免疫系統有「淋巴細胞」(lymphocytes),其中「B淋巴細胞」可演化成「漿細胞」(plasma cells),製造及分泌千千萬萬不同的「抗體」(antibodies),即「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負責對付不同種類的細菌病毒。

漿細胞生長成癌,喜在骨髓內繁殖生長,因而稱為「漿細胞骨髓癌」;癌細胞擴散全身,所以又稱「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癌細胞大多保留分泌「球蛋白」的能力,這些沒有正常功能的「球蛋白」稱為「副蛋白」(paraprotein);血液含大量副蛋白,可影響血液循環,令大腦缺氧,又破壞腎臟功能。副蛋白又可轉化成「澱粉樣蛋白」(amyloid protein),在身體各器官沉澱,造成破壞,影響其功能,包括心臟、腸道、腎臟及骨髓。

新藥新療法抗癌

癌細胞在骨髓生長,影響正常造血功能,令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數量減少,引發貧血,增加感染風險,並且流血難止。骨髓癌又令正常的球蛋白減少,進一步增加嚴重感染機會,例如肺炎。

癌細胞又喜歡入侵骨骼組織,不但引致嚴重骨痛,亦增加骨折風險;若脊柱骨受影響,可能壓住脊髓神經,令下身癱瘓,兼且大小便失禁,情况可能非常嚴重。骨頭受癌細胞破壞,鈣質流入血液,令血鈣上升(hypercalcemia);高血鈣令小便量大增,引發「脫水狀態」(dehydration),同時影響心肌跳動,嚴重可以致命。

確診骨髓癌,需要為病者詳細驗血驗尿,分析血液及小便的副蛋白;又需要進行骨髓檢查,察看骨髓內漿細胞數量,並分析其基因及染色體變化,皆有助診斷及評估預後(prognosis)。磁力共振掃描顯示骨骼受損情况,亦可考慮使用「雙同位素正電子電腦掃描」(FDG and acetate dual tracers PET/CT),可以更準確掌握病情。

近年有不少治療骨髓癌新藥面世,更有效控癌,「自體血幹細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亦有助控病,年輕患者更可考慮「異體血幹細胞移植」(allogeneic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