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世代

文章日期:2017年08月17日

【明報專訊】最初聽到「千禧世代」(Millennium Generation)這名詞時,嚇得我以為2000後出生的一代轉眼已成為最有潛力的消費階層,被商業社會最關注。後來才明白這「千禧世代」是指出生於1981至2000年的一代,也是20世紀後期出生和成長於網絡世界的一代。

按年齡推算,1981年出生的如今也已經36歲了,正值事業的黄金年齡。2016年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的年齡與收入調查,35至44歲是收入最高的,中位數是19,000元;其次的是25至34歲,收入中位數是16,800元;45歲後就開始收入回落,好比女人肌膚的膠原蛋白,隨歲月流逝,江河日下。曾經看過一篇外媒報道也是這樣說美國的狀况,雖然平均收入不同。這也怪不得各大品牌不管什麼類別也只着眼於80後、90後,有奢侈品牌公關笑說過幾年便要針對2000後的消費者了,恐怕跟不上他們的思維方式、喜好和習慣。

追求「體驗」 不追求名牌效應

拜網絡科技所賜,千禧族群追求碎片化閱聽和視覺快感多於文本內涵,新媒體的形式變化多端,內容百花齊放、注重公眾市場和動態,已經令80前的傳統媒體、廣告和公關人頭痛,疲於奔命。而科網變速之快,跟也跟不來。一年前誰想到會流行Facebook Live?更遑論懂得玩IG Stories和Snapchat,與年輕人打成一片。如今一個個碎片化直播視頻鋪天蓋地而來,是否有內涵?當然不。但千禧族群就是喜歡,品牌亦只能投其所好,不然就會在這群最有潛力的消費階層中被消失了。

不過,最令媒體和品牌人頭痛的是,90後無論對奢侈品牌還是設計師品牌不感冒不買單,最愛便服、潮牌和fast fashion。對於消費亦再也不僅止於獲取身分和階級象徵符號,而是藉由消費的過程獲得「體驗」,希望親身經歷一些獨特、稀有、甚至個人化的文化或活動。

於是,不難發現近期由Louis Vuitton與潮牌Supreme合作設計,以至高級珠寶和鐘表品牌像Tiffany、Jaeger-LeCoultre等也紛紛辦鑽石切割和製表體驗活動,也在針對千禧族群的消費階層。美容品牌更常在產品發布活動裏以製作個人專屬手工藝品的體驗環節作為活動重點,我也因此而製作過自己的花藝餐碟。

在這個千禧族群稱王的時代,沒有品牌亦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不能不變。

文、圖:Janice Wong

www.facebook.com/janicewong831, www.weibo.com/janicewong

編輯:蔡曉彤 

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