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理:乙肝病毒引發肝衰竭

文章日期:2017年09月04日

【明報專訊】四十二歲的永強不幸患上了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基因檢測顯示癌細胞具極高危突變,預後欠佳。醫生建議先施行「化療」,然後接受異體骨髓移植(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又稱異體血幹細胞移植(allogeneic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永強乃乙型肝炎帶菌者(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醫生先處方抗乙肝藥物,防止化療及移植後乙肝病毒影響肝臟。

三十歲以上的香港市民約半數幼時曾經接觸乙型肝炎病毒,他們大多是出生後從父母處感染病毒(perinatal infection),血液自然出現乙型肝炎核心抗體(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幼兒免疫力較弱,受感染後未能產生足夠扺抗力清除病毒,因此容易成為乙肝病毒帶菌者;除乙型肝炎核心抗體呈陽性反應,血液同時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全港約一成市民屬乙肝病毒帶菌者,將來有可能患上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甚至肝癌。

部分抗癌藥加速乙肝惡化

乙肝病毒帶菌者另一風險是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病情可急促惡化,甚至需要接受肝臟移植手術。長期接受大劑量類固醇、抗癌藥物或抗排斥藥者屬高危一族,藥物令抵抗力下降,有利潛伏肝細胞內的乙型肝炎病毒快速繁殖,病毒數量急升,破壞肝細胞;肝功能急劇惡化,可迅速奪命。醫生處方這些藥物前,必須先為病人驗血,乙肝病毒帶菌者定要同時服用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例如恩替卡韋(Entecavir)或替諾福韋(Tenofovir),抑制病毒繁殖,預防肝功能衰竭。

另一方面,受乙肝病毒感染後,若身體產生足夠免疫力清除病毒,可避免成為乙肝病毒帶菌者;除乙型肝炎核心抗體呈陽性反應外,血液同時有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有扺抗力對付乙肝病毒。全港約四成市民屬這情况,雖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陰性反應,他們的肝細胞內仍可能有微量乙肝病毒;若接受某些「抗癌治療」如利妥昔單抗(Rituximab),可使潛伏肝臟內的乙肝病毒再度活躍,令體內病毒數量上升,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轉為陽性反應,令肝功能惡化。雖然風險不高,但醫生仍會考慮為這類病者同時處方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預防急性肝炎及肝衰竭。

文:梁憲孫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