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大片Total Look對或錯

文章日期:2017年09月07日

【明報專訊】最近「The Business of Fashion」一篇文章關於好些國際大品牌的公關,要求雜誌拍片須按照品牌在時裝騷台及廣告上所呈現的「全套造型」,以統一品牌形象傳播而引起了熱議。

對於西方媒體,尤其是時尚類別來說,這無疑是令人詫異的。一直以來歐美雜誌拍片也被容許混搭配穿,體現不同雜誌的美學風格和精神,不管雜誌是走概念化藝術路線,還是實用性方向給讀者們穿搭靈感,也符合追求個人化的時代精神。除非是品牌特約專輯廣告才會是total look。

Total Look vs. Mix-and-match

不過,編輯部內容變成了免費廣告,對於港人如我者並不陌生。記得我入行做女性時尚雜誌的蠻荒年代,雜誌封面和內頁拍攝便是同一品牌的total look,當然那時候也因香港現實環境使然,以前的品牌數量較少,亦沒有樣品,來來去去就是借Chanel、Dior、Joyce Boutique和Swank Shop的衣服實貨,編輯部也沒有這麼多人手去將不同服飾mix-and-match,何况1980年代的香港時尚氣候流行total look。倒是香港Elle在早期初創階段時,曾主張時裝大片mix-and-match,跟隨法國原版的精神,不過品牌港區當然反對,務請total look。

在1990年代中期我入職《明報周刊》,開始周刊的時裝、美容及社交專頁內容,拍片是否total look並非我關注的重點,重點是Chanel和當時手執無數知名及up and coming設計師品牌的Joyce Boutique不會借出衣服,因為是周刊,不及時尚月刊高級和針對精準消費群,於是只能向更寥寥可數有限的品牌和名店商借衣服。那年頭太太文化當道,ball場興盛,於是心生一計,開拍「名人衣櫃」,每期由社交名媛演繹她們華衣美服的5個時裝造型,也是total look,代表她們的身分象徵和財富。

Mix-and-match以塑造個人穿搭風格這回事大概在1990年代後期才開始盛行,年輕人受潮牌和日本街頭文化影響,名媛太太這類高級時裝消費者則受歐美影響,高級時裝混搭二手古著。

不過,時代轉變,香港時尚雜誌也還是沒法變,當拍攝高級品牌時,也還是要符合高級品牌廣告主的願望——total look。就算品牌不是廣告主亦如是,香港媒體慣例希望多拍total look多幾頁對方的服飾產品,能感動對方特約贊助某一期的封面、內頁或去巴黎米蘭時裝周。

是時裝編輯也好,造型師也罷,怨不得!雜誌不是只管創意空間,要令雜誌生存下去才能有空間,在有限的空間內一樣可以發揮total look時裝大片的創意——creative direction、art direction和photography。 

文、圖﹕Janice Wong

www.facebook.com/janicewong831, www.weibo.com/janicewong

編輯﹕蔡曉彤

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