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風癩食黃鱔 痕上加痕 慢性有望斷尾

文章日期:2017年09月12日

【明報專訊】蕁麻疹,又稱「風癩」或「風疹」,發作時痕癢難忍。

轉季,不少人受皮膚病所困擾,除了濕疹,另一種常見的是「風癩」,發作時十分痕癢,更會在皮膚上出現「風團」,部分人更反覆發作,難以斷尾。

風癩,除了與致敏原有關,亦會因天氣變化而出現,坊間有指食黃鱔可減少出風癩,更可斷尾。中醫指出,其實針對慢性風癩,黃鱔有一定作用,但並非即時止痕癢之用,若有事才食,反而會令病情惡化。

風癩,中醫稱為「癮疹」,相對西醫理解的「蕁麻疹」,註冊中醫邱宇鋒表示,病徵是突然發作,發作時皮膚出現紅色丘疹,痕癢非常,抓癢後皮膚出現風團,而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風團及紅疹消失,痕癢停止。「雖然看似短暫出現,但其實風癩在臨牀上有急性、慢性兩類。」

急性——外邪出現

‧急性風癩:

通常有致敏原,如食物、藥物、天氣改變、環境變化等「外邪」出現,當病邪乘身體正氣不足來犯,便會出現,但發病時間較短

慢性——正氣不足

‧慢性風癩:

主要因身體正氣不足,與環境、天氣、飲食的關係較少,當身體勞累、情緒波動時便會發作,更有人於夜間才會出現。此外,部分女士會在月經期間有規律地發病(稱經行風疹塊),病情反覆,纏繞數月到數年

黃鱔,在中醫亦有入藥,「中醫有種說法叫『藥食同源』、『藥食同理』,意思是日常食物中,亦和中藥材一樣有各自的寒熱、五味屬性,對身體會帶來影響,甚至有藥用功效,而黃鱔就是其中一種」。在不少古籍記載,黃鱔稱為「鱓魚」,「性溫,味甘,有『補中益血、補虛損、補五臟,逐十二風邪』的作用;食黃鱔肉,有補氣、養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的功效,臨牀上屬於補益的食物,通常用於病後、產後體弱,或出血、風濕麻痺等情况。至於用黃鱔驅風,其中一種說法是通過黃鱔的補益作用,改善因為氣血虛弱而形成的『血虛生風』問題」。

黃鱔補氣血 改善「虛證」風癩

由於黃鱔對「血虛生風」有改善的作用,所以邱宇鋒指出,對部分風癩病人有一定功效,「慢性風癩中,涉及氣血不足,屬於『虛證』,而在中醫的角度,可利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概念去解決問題,而由於身體狀况改善,部分因正氣不足而反覆罹患慢性風癩的人,有機會可以『斷尾』。但如前所述,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各異,患風癩時的中醫理解辨證亦有不同,食黃鱔醫風癩並不適合用於所有風癩患者,用錯可能令病情加重」。

須即劏即煮熟 忌同時吃菠菜

邱宇鋒解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是以改善身體狀况以治病,所以對慢性風癩病人才有效,如因致敏原、環境天氣變化、食物引起的急性風癩病人,並沒有功效。而且黃鱔沒有即時止癢的功效,同時屬性偏溫,如果在急性風癩發作時進食不單沒有療效,更有可能加重病情。

「至於食用黃鱔,必須現殺現烹,死去多時的黃鱔或含有毒性,同時烹煮時必須熟透。而對於體質偏熱,或罹患熱證時應避免食用。此外,有記載黃鱔不宜與中藥荊芥一同使用,以防過於燥熱;亦不宜和菠菜一同食用,否則容易導致腹瀉。」

■中醫教路

急性風癩 煲蘇葉地黃清熱

黃鱔只能幫助慢性風癩病人,如發現自己屬急性風癩,又應如何應對?註冊中醫邱宇鋒表示,急性風癩病因主要為風熱侵襲,多屬「實證」,治療主要從祛邪入手,疏風清熱。所以治療集中在祛風、清熱,中藥方劑包括消風散、銀翹散等,常用藥有荊芥、防風、生地黃、薄荷、黃芩等,推介「蘇葉地黃飲」:

◆蘇葉地黃飲

材料:

紫蘇葉……10克

生地黃……12克

生甘草……6克

製法:

3碗水煎成1碗,溫服,每日1次

功能:

祛風清熱

■療效有別 黃鱔白鱔勿混淆

黃鱔有補益作用的部位為鱔肉,最簡單食法是鱔肉加上薑片放在飯面,做成黃鱔蒸飯,亦可炒菜食用。如用黃鱔煲湯,只喝湯而不食肉,補益功效會有一定影響。如果沒有黃鱔,而改用白鱔代替,又是否可行?邱宇鋒表示由於兩者療效不同,所以並不能以白鱔代替黃鱔來治風癩。

怕吃鱔? 可服四物湯

如屬慢性風癩患者,又未能接受進食黃鱔的人,可集中調補氣血,採氣血充足而虛風自滅的途徑醫治,中藥方劑如四物湯、八珍湯、六味地黃丸,常用中藥如當歸、白芍、生地黃、黃芪等。而邱宇鋒提醒,由於急、慢性風癩治療方式不能錯配,食療並不能取代正式中藥治療,如有疑問應向中醫師查詢。

◆養血消風飲

材料:

當歸……10克

地膚子……10克

白芍……12克

生地黃……12克

黃芪……20克

製法:

3碗水煎成1碗,溫服,每日1次

功能:

補益氣血

■知多啲

風癩愈抓愈紅腫 濕疹發作無風團

風癩和濕疹同為皮膚疾病,發病時皮膚均出現紅疹、痕癢的徵狀,但註冊中醫邱宇鋒指出,風癩的主要特徵是皮膚會出現突起的風團,特別是在抓癢刺激後風團會更加明顯,「甚至沿着抓癢地方,出現淡紅、高出皮膚表面的抓痕,同時可在身體任何地方出現,不過,這些風團、抓痕經過一段時間後會自行消退。而濕疹發作時並不會出現風團,而皮膚破損後會出血或滲液,部分患者的患處皮膚更變得乾燥或暗啞,病發位置則多於頭面、頸、腋下、手肘內、手部、大腿內側、膝後的皮膚皺褶處」。

古方鱔血塗生蛇位

另外,坊間傳用黃鱔血直接塗於「生蛇」患處的古方,邱宇鋒表示,古書中有提及黃鱔血能主治癬或瘻(即頸部生瘡),同時亦能用於面部神經麻痺或慢性化膿中耳炎,甚至可用於醫治流鼻血,但由於現代人較難接受,現時臨牀上非常少會用到。

文:勞耀全

圖:Stopboxstudio、canyonos、chengyuzheng@iStockphoto、資料圖片

插圖:鍾錦榮

編輯:林信君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