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花園街重生 排檔小販在地空間實驗

文章日期:2016年07月24日

【明報專訊】五年前,花園街排檔大火九死三十四傷,那個早上,郭斯恆立刻回到了從小住了二十幾年的舊居下,「起火位置旁那座唐樓,我以前就住在三樓,小時候會在家裏幫忙『睇水』,離遠看見警察就會嗌落街,叫阿媽走鬼」。

之後兩年,他常常在花園街蹓躂,嘗試用客觀的眼光觀察這個小販重地,認為這裏不止是買賣的空間,而是提供更多空間的伸延與探索、建立社區關係以至香港人身分的地方。

大火後,排檔政策收緊,被規劃的街道有沒有改變街道生活?

小販如何在僅有的空間再想方法延伸自己的生活?

浴火後 規管從嚴

三十年代,花園街在香港的城巿規劃中誕生。那時候,它是芒角村邊陲種植花卉的農地,因為城巿發展,政府需要解決人口膨脹的問題,於是它變成街道,本來是建築物之間的通道、提高交通運輸、物流和資本高速頻繁流通那種意義的街道。人們聚居,需求增多,小販開始在這個通道擺檔,售賣日常基本貨品,以廉宜的價錢滿足居民需要,後來小販愈來愈多,通道變成小販區,甚至凝聚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區,直至政府陸續把售賣濕貨的小販搬至巿政大樓、逐步整肅街道小販。二○一一年大火以後,因應消防需要,花園街作為通道的功能重新被強調,小販規管從嚴之下,街道生態是否也改變了?

理大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郭斯恆(Brian)把兩年的觀察寫下,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贊助出版成書。Brian回想小時候的花園街,說那時排檔規模小得多,數目大約只是現在的三分之一,檔販賣魚、賣菜,也賣砧板、紅A膠桶,不似現在,賣濕貨的統統搬進室內的巿政大廈。郭斯恆的母親在花園街擺檔幾十年,本來拿的是乾貨牌照,賣鹹魚賣海味,七十年代末,她轉賣鹹水魚,利潤高一點,但風險也大得多,因為要「走鬼」,警察巡查時要及時用最敏捷的方法把兩大筲箕的魚推入排檔底,然後除去工作圍裙,再關閉排檔門離開。至八十年代中,她再轉賣化妝品,步伐就如整條花園街那樣,逐步從乾濕貨混雜轉而走上飾物、時裝的路。Brian覆述他媽媽的記憶,說八十年代入境處在花園街設立辦公室,好多區外人來取回港證,而且因為鄰近旺角火車站,回鄉探親的人會在花園街辦貨,買大量日用品和衣服鞋襪才北上。

延伸空間 出盡法寶

那個年代,在花園街擺檔的小販,大多其實住在附近,就像Brian一家,母親在花園街擺檔,一家大小則住在檔口樓上,晚上收檔後,把貨整理好堆在檔前,翌日又再開檔。不過,現在都不一樣了,不少檔主的家已搬離花園街,花園街上的住宅單位由檔販的家,變為檔販儲存貨品的地方。大火之後,排檔須朝行晚拆,而且每檔範圍嚴謹遵守為三呎乘四呎,以騰出空間讓消防車駛過。不過,Brian兩年的觀察,看到在嚴謹的規條下,不止有由上而下的規劃發展,也出現由下而上延伸出來的生活方式,「一個持續健康發展的社區生態,必須有這樣的空間,並且包容和尊重不同階層的人在社區裏的參與」。除了排檔檔主用盡法寶延伸維生空間,他也看到花園街兼容不少依附者,例如在弼街街口拾紙皮的伯伯,也有在路口向路人兜售數碼通訊月費計劃的銷售員,也有茶餐廳的人派發外賣單張吸納小販生意,「他們也許屬於社會邊緣的人,學歷不高、靠勞力維生、年老,但正正是他們才最需要依附街道孕育的社會網絡資源,同時讓一個街道生態發展出多元社會人際網絡。在現代化城巿不斷擴張發展下,要社會健康發展,就要平衡不同階層需要和發展多元網絡」,花園街的實驗,一直仍在進行,官民的平衡點若拿揑得準,將可以是香港城巿發展一個很好的參考。

延伸空間六式

自一九七九年,排檔空間就規定是三呎乘四呎——一九七九年,排檔空間就規定是三呎乘四呎當年政府憂慮流動小販過多影響街道秩序和衛生,於是以「販商重整計劃」來規管流動小販的活動空間,小販自此必須在地上已畫好的三呎乘四呎框內擺賣。

幾十年來,執法一直比較寬鬆,不過自二○一一年花園街大火後,關於排檔的規管重歸嚴謹,小販要在劃一的空間突圍、吸引最多顧客,就要爭取最大的展示可能性,各出奇謀。Brian觀察花園街二百多個排檔,把排檔延伸空間的方法歸納成六大種。

一. 馬蹄式

馬蹄呈U形,即是小販在擺賣時,把展示空間擴展至排檔的前、左、右三方。Brian說能用上這種方式的,通常是擁有相連舖位的排檔,否則不能左右兩方的空間也佔用。這些大多是生果檔,「他們喜歡將生果集中放在最前方,因應生果大小和顏色濃淡來吸引途人視線」,而且這種空間管理最方便,坐在正中央就可以視察整個檔,而且能服務最多顧客。

二. 開放式

把檔的前門與後門打通,能吸納前街與後街的途人,而它們大多會善用排檔外牆延伸空間,把貨品瀑布式地鋪滿排檔。這些貨品通常小巧如手機殼、頭飾或手表,顧客需要近距離挑選,所以檔裏也同時騰出相對寬敞的空間。

三. 密集式

檔主用盡每一吋空間,將貨品上下左右擺滿整個排檔,務求把貨品種類繁多密集地展現,坐在檔裏核心的檔主則完全被貨品包圍,有些檔主甚至連看檔的地方也騰出來擺貨,自己則坐在檔外路中央。因為貨品已盡可能展示,他們很少需要霸佔排檔以外的空間。也許因為用盡空間得淋漓盡致,Brian說他最喜歡這種排檔。

四. 半密集式

擺貨方式沒密集式的極致,貨品主要集中在檔口上方和下方,至少顧客還是可以清楚看見檔主的臉孔。

五. 分散式

檔主自製多個可移動的貨架,把貨架移至檔外,因為貨架大多裝有車轆,若有小販管理隊的人巡視,也可以快速地「走鬼」把貨架收回至檔內。

六. 分割式

即是「劏檔」,把檔口一分為二、租出一半,讓其他人擺賣其他貨品。這種分割式可說是排檔老化的表現,大多劏檔的檔主年紀大體力差,無法經營整個檔口,所以把一半檔口出租。不過,這種劏檔是要走鬼的,前後排檔檔主必須裏應外合裝成共同營運排檔的觀感,才容易避過耳目。

精叻配件

Brian兩年來觀察到,排檔空間得以延伸,其實背後要靠好多細微的工具配合,這些配件有六個特點:輕巧、易拆、易收藏、堅韌可承托、易伸易縮易接合、多功能。那麼,即是什麼配件呢?答案是各式各樣的掛鈎、格仔架、移動貨架。

S形掛鈎

S形掛鈎最常見,加上鐵圈,可以一次過掛多幾件貨,還可把貨分類。

膠鎖鏈、舊電線

塑膠鎖鏈夠堅韌,最常用來掛衫。有些小販甚至用廢棄電線打結。

格仔架

格仔架也很常見,可以鋪滿貨品造成瀑布感,琳琅滿目。

改裝手推車開檔時變大

擴張排檔的空間,手推車是其中一種很重要的工具,一來可以附加在排檔之外,自製更多空間擺多幾件貨,二來它流動性高,佔用其他空間可以更彈性、收放自如。不過,手推車並不是愈大愈好,而且手推車買回來後一般要改裝。Brian說,手推車不能太大,一來成本高,二來現在花園街的排檔,不能像以往般在收檔後把貨堆在檔前,而要搬到附近的倉庫存放、朝行晚拆,一般的儲存位置都在花園街有升降機的住宅大廈,因為要進出升降機,手推車不能太大,小販會把車改裝,例如添置易拆易裝的手柄、木板,讓它在開檔時可以隨時「打開」變大。

「數」說花園街

‧233個排檔,延綿300米

‧排檔面積3呎×4呎:大火後,排檔還有三條件:不能用易燃物料、須有去水管、須裝有獨立電表。

‧99檔賣女裝:以中年女裝為主,家庭基本服如睡衣、內衣、運動衫褲等,一不易過時,二多街坊客。

‧48檔賣童裝:細件易收藏;比時裝轉換慢,不怕滯銷。

‧31檔賣家居雜貨:主要賣細小和易收藏的家品。

‧25檔賣生果:大多長年在花園街擺賣,是以往花園街作為街巿的見證。

文:陳嘉文

圖:李紹昌、陳嘉文、受訪者提供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