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關稅酒款百花齊放 香港葡萄酒業受水貨挑戰

文章日期:2016年09月21日

【明報專訊】香港回歸,轉眼間又快要二十年了,至今特區政府唯一獲得普遍認同的「德政」,相信就是在2008年廢除葡萄酒的入口關稅;從2007至2011年的五年間,香港的年度葡萄酒總進口額,大升了差不多七倍 ,令香港一躍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葡萄酒集散地之一。最近這數年,雖然受國內嚴打貪腐和訪港人數減少的影響,使需求的泡沫爆破、增長放緩,但香港已成為亞太區葡萄酒業的樞紐,是不爭之事。上述的發展,對香港消費者和業界來說,究竟帶來了甚麼實質變化,在風光的背後,又有沒有隱憂呢?

作為消費者,相信讀者們的直覺是,取消關稅必然會慳錢,但實際上並非必然。2008年取消關稅後, 零售價其實有一段時間處於膠著狀態,因市場上已課稅的存貨,需要時間消化,而且葡萄酒的零售價,雖然受入口價影響,但商舖的舖租,對訂價也有很大的影響。香港舖租近年不斷上升,已是常態,因此,兩者夾攻下便發生關稅減而零售價沒有明顯下降的怪現象。此外也不要忘記供求不平衡也會令價錢不依常理而行,例如Chateau Lafite的副牌 Carruades de Lafite,多年前上佳的2000年還只是賣$400港元左右,但由於 Chateau Lafite受追捧,令Carruades現在普通的年份也要賣約$1,500港元,取消關稅的好處完全不能顯露出來。

當然,除了一些供求失衡的情况外,市場其後自然調節,令零售價逐步反映取消關稅的影響。香港的零售市場, 傳統上是由代理商或入口商批貨給零售商,再由零售商加上自己需要的利潤才轉售給消費者。 以前有關稅時,曾經高達80%的入口稅和相關行政程序很自然地限制了入口商和零售商的數目,但取消關稅後,窒礙入口的關卡消除,便形成了任何人也可在世界不同的地方進口葡萄酒,令批發和零售都供應增加,加上很多零售商為了避開昂貴的舖租,把店子從街舖改為樓上舖或搬到工廠大廈營業,這些變動令到價錢終於下調。筆者認識一些新晉的入口商,便是趁着上述的價格膠著期從外地以低價引入水貨,建立價平物美的聲譽,令他們在市場上站穩腳步。

取消關稅 選擇更多元化

但其實取消關稅,除了在價格方面的影響外,消費者最大的得益應是多元化的選擇。在關稅未取消前,香港零售市場的葡萄酒選擇,集中在波爾多酒方面。但取消關稅後,不少入口商,為了增加自己的競爭力,轉而從不同的國家、地區引入一些新的葡萄品種、新的酒莊或品牌,令到香港的葡萄酒選擇百花齊放。 筆者以前在本欄談過的法國 Languedoc 酒莊 Mas de Daumas Gassac ,德國的 Meyer-Nakel 和 Bernhard Huber ,美國的 Peter Michael,阿根廷的Achaval-Ferrer,敘利亞的 Domaine de Bargylus 和意大利 Puglia地區的 Rivera 都屬這一類。

酒展匯聚精英

在增進選擇方面,特區政府也應記一功:自2008 年開始,特區政府推行了一連串措施,包括在該年通過貿易發展局,繼1998年引入專為業內人士而設的大型國際酒展Vinexpo之後,舉辦首個香港國際美酒展,為國際葡萄酒業提供了另一推廣葡萄酒貿易的平台,把全球業界的精英吸引至香港。之後每年都在十一月舉行同樣的展覽,令本港買家可以藉着機會,採購來自世界各地釀酒區的佳釀。除了價錢和選擇的變化外,香港旅遊發展局自2009年起,每年舉辦香港美酒佳餚巡禮,使葡萄酒融入香港市民的飲食文化,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正好幫助業界把潛力轉化為實際消費。

要成為一個成功的葡萄酒集散地,必須有其他的硬件和軟件的配合。硬件方面,香港地處亞熱帶,夏季天氣酷熱,先天不利葡萄酒的長期儲存,但隨着科技的進步,這缺陷已可通過科技去克服。自2009 年12月開始,香港葡萄酒的業界和香港品質管理局一起,制訂了葡萄酒儲存管理體系認證計劃,旨在協助葡萄酒供應鏈中的各個成員建立相關管理體系,以便有效地辨識,評審及防止葡萄酒在儲存過程中變壞的風險。 這計劃現已成功地在香港運行,令葡萄酒在儲存、運輸及零售服務層面都能達到專業水平,在提高業界競爭能力之餘,也可保障消費者及葡萄酒收藏家的利益。

在軟件方面,香港原先不論在零售、餐飲方面都缺乏在葡萄酒方面的專業人才,對葡萄酒的知識匱乏,但近年來很多消費者和有心在葡萄酒業發展的人,修讀例如 Wine and Spirits Education Trust 或 Court of Master Sommeliers的專業課程, 令業界景象一新,從業員的專業知識,有明顯的改善,而不同的專業進修院校,亦在這方面提供各種的課程,以應業界和消費者所需。與此同時,由於葡萄酒業的蓬勃發展,業界及餐飲業舉辦的試酒會幾乎無日無之,在增進消費者和從業員的葡萄酒知識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

水貨割喉競爭

總括來說,經過2008年以來的蓬勃發展,香港的葡萄酒業正在處於鞏固期。目前香港葡萄酒零售業的最大挑戰可能是水貨割喉競爭問題,筆者年初便曾親身經歷過,有一世界知名的逸品香檳,它的入口商批發價,竟比水貨零售價還要高。表面上水貨充斥市面並無不好,且可以說是引入競爭,防止代理商或入口商牟取暴利。但在一個正規的市場,如競爭者像上述般割喉競爭,最終是各方都會受損。

對消費者來說,水貨的最大問題是貨物的來源沒有保證,隨時造成假貨充斥市面,而且就算是真貨,水貨進口商一般為了將貨就價,往往在運輸及儲存方面都壓縮開支,令酒在儲存或運送途中變壞的風險大增。此外很多水貨商在港只有推銷網站或很小的辦事處,信用沒有保證,違約走數的風險很大。加上鄰近經濟強國假貨充斥,如單看價錢不理來源,上當風險便極高。很可惜,一般的消費者很多時候缺乏這種認識,貪平購貨,到發現弊端時為時已晚。看來能否妥善地處理水貨割喉競爭問題,是本港葡萄酒業的一個隱憂,以後有機會再談。

■關於作者

劉信全

MBA,Dip WSET,WSET Certified Educator。自認酒癡,閒時以文會友,現為www.openwines.hk主筆。

文﹕劉信全

圖:Openwines、Rivera、明報資料室、Champagne Besserat de Bellefon、Amorosso Fine Wines Ltd.

編輯﹕林韻兒

美術:SIUKI

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時尚公民 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