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文章日期:2017年01月06日

【明報專訊】樂施會「勞力是……#窮得只剩份工」由謝至德策展,連同十多名藝術家,為工友在職貧窮而發聲。樂施會邀請清潔工友梁碧華做代表,向展覽的三名藝術家提問以下兩條問題。

公廁清潔工梁碧華:

Q1. 我哋都好希望多啲人嚟了解我哋嘅情况,但係你份作品點樣可以講出我哋嘅故事?

Q2. 展覽做完,我哋又係返去繼續工作……我哋習慣咗啦,唔通會立即改變咩?

外判工不安全的安全網

藝術家李紹忠﹕

A1.我的作品叫《安全網的漏洞》,開宗明義,是講述強積金制度的問題。工作是一步一步建構生活上的安全感,強積金原為僱員的退休生活提供安全網及保障,但是面對基金管理費及強積金對冲問題,這個安全網並不安全,充滿漏洞,外判前線工友很容易從破裂的安全網掉下來。作品就是用了我擅長的銅製燒焊,化成大小不同的銅圈組合來表達。整個作品將會懸掛在場地兩個樓層之間,平面整體形狀呈現一個大問號,正正是我對強積金制度的詰問。整個安全網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破洞,你會看到在一個缺口旁,留下清潔工友使用的掃把,卻不會看到工友本人,因為這個制度並沒有為工友帶來保障,工友已從破洞中掉了下去。我會建議觀賞者在作品的下層觀看,因為那裏可以感受到,在制度的缺失下,那種疲倦及被遺忘的感覺。

A2.作品做完看完,我相信我們都會回去自己的工作崗位繼續努力工作。我期待的是,我們在這個畸形社會散播了一顆顆關注的種子,透過後續的討論,引起更多人關注。我也相信我要持續監察制度的改革,我所說的不止是強積金,還包括外判制度、工友工作環境的問題。我特別希望指出,我並不要制度換湯不換藥,憑改名分拆再上市,而是要看見制度根本的改變,為工人的尊嚴及生活需要,帶來希望。種子,總有一天會結出果實。

畫在紙皮上的生計重量

藝術家侯紹政﹕

A1.我是畫素描的畫家,專長是透過素描、速寫來展示不同人物的靜態和動態,因為藝術源於生活。我每天上街或往返住所與藝術工作室,在身邊周圍的人群中,也會碰到不同的前線工友,如清潔工、保安員和速遞員等;或者,我跟其他許多香港人一樣,對他們的存在已經習慣地麻木了。透過是次展覽的藝術創作,我有機會留心和重新觀察他們的工作動態、面部表情及身體特質。我希望透過素描這種藝術表達手段,令他們的形態走出我們視覺迷思的盲點;以畫筆定鏡,讓來看展覽的人,可以更細心近距離留意這些身邊人物的景况。尤其我從拾荒伯伯蒐集了紙皮,在「重量轉為生計金額」的象徵意義上,用紙皮代替畫紙畫布刻劃了工友的形象,帶出創作物料所承載的故事。我不敢說工友們的素描能活現於紙皮上,但至少,透過這些物料及筆墨,讓參觀者重新審視自己每天與工友的關係,明白到這群辛勞人士,疲憊背後也會捍衛自己的理想、希望及尊嚴。藝術作品理應如此,連結社會議題,緊接地氣,在地關注人情及故事。

A2.誠然,我希望透過我這些畫作能引起公眾人士關注,明白工友被各種制度剝削,以及貧富懸殊潛藏的社會問題。讓公眾同我一樣開始理解和關注這些議題,自然就會凝聚一種社會輿論,久而久之,足夠影響公共政策的落實,雖然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我的作品尋求的,也就是這份願景平衡。所以說和諧的社會需要孔子所說「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如我工作室所懸掛的:「太剛則折,太柔則卷,聖人正在剛柔之間,乃得道之本。積陰則沉,積陽則飛,陰陽相結,乃能成和。」是歐陽乃霑這位畫壇前輩贈我的書法,正正寫上的是這個大道理。

前線工友被「看作透明」的處境

藝術家白雙全﹕

A1.從我的角度說作品其實有點兩難。在這個展覽中,我帶領了「左一計劃」藝術團隊三位藝術素人王錫欽、曾慧明和袁曉嵐,進行創作;作為藝術家,我的創作是整合計劃的結構和方向,角色像策展人,或者我就以這個兩面的身分來回應這些問題吧。

這個系列作品選擇用微觀的角度來回應工友的情况,即是針對某一工友面對的處境來反映整體行業的傾斜問題。整個計劃名稱是「看作透明」,我們發現某些職業,工作的人常被看作透明,如保安員和清潔工。其中曾慧明的作品《以手相傳》回應了這觀察﹕某些工友從事清潔工作,卻自覺是微不足道,曾慧明的按摩計劃把焦點放在雙手的接觸,讓參觀者可以發掘自己對工友的應有尊重。另一作品袁曉嵐的《勞力是》,是在展場內對兩名保安工友的24小時觀察及記錄,表面上我們會記錄他上班、下班、站立、坐下等身體姿勢。除了最直接的身體勞動,也會記錄勞動工作中不同層面的任務,如工友間的互動、等待、忍耐等工作規條內沒有列出的行為,讓我們更立體地看到保安員的日常工作,重新思考什麼是對工作的付出和努力。

A2.展覽之後如何改變,或者我們更想由樂施會來回答。我們的創作,就是用作品去留一條尾巴,讓不同的持份者去回應及產生改變。我們就是思考,展覽如何能夠發揮其持續的有效限期,在展覽以後,繼續為參觀者與勞動工友製造對等對話的契機;往後每日仍然會有垃圾被棄置,這件垃圾如何在兩方對等尊重的情操下,由產生者交到處理垃圾的清潔工友手上。

最後一點我必須指出,在創作這系列作品時,我們團隊很在意,如何呈現前線工友的處境,而又:一、不想消費工友辛勞及痛苦的處境;二、也不離地美化勞動者的形象。我們首先要格外小心,作為第一身藝術創作者,如何避免工友受到一種藝術處理的傷害;完成作品後,又要思考如何避免工友因為展覽這媒介而受到第二層的傷害。這是我們參與這個展覽,每一階段都在探索及自我檢討的過程。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