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達人許日銓﹕談故宮,先搞清什麼是博物館

文章日期:2017年01月22日

【明報專訊】擾攘逾十年的西九文化區,連設計概念都兩度招募,文化界爭取多時的文學館未見蹤影,卻由前政務司長、現特首參選人林鄭月娥再次「一錘定音」,未經諮詢,佔地一萬平方米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已空降西九。

這份「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最好、最大的禮物」,港人不得不收。不過,若有權話事,香港需要一間怎樣的博物館?

讀過博物館學,逛過全球不同博物館,當過港大美術博物館館長的許日銓(Alex)聳聳肩反問:「為什麼我們需要博物館?」

也許我們將「博物館」想得太神聖。他說,博物館本來只是倉庫,收藏無處安放的千奇百怪東西。「原本博物館館長不叫館長、策展人,而是keeper,揸匙人。」

建築師/館長/系主任

若多年前已有「斜號青年」(Slash),Alex應是其中一員,履歷天南地北:在北美當建築師十多年(他自稱「我是畫則的」),回港後當過港大美術博物館館長(教育)、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港大美術系客座講師,創辦藝術觸覺(Sense Art Studio),為不同藝術節策展,又於港大社會學系師承吳俊雄教授(梁款)讀博士,為何東花園大宅、中區警署撰寫建築保育報告,現於香港演藝學院人文學科當系主任。

見到真人,才知為何他有這麼多「斜號」。跟他談話,腦袋要不停轉才跟得上其跳脫思路。甫坐下,他便問:「你覺得歌聲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否歌劇?」我摸不着頭腦,他說:「『有識之士』會笑你,說那是音樂劇。但若你以歌、劇的概念去看,你會說它是歌劇,那是用了中文本位去看,因為歌、劇都是中文本來有的東西,而Opera卻是外來的東西翻譯過來。」博物館亦如是。

博物館/貨倉/中國城

他說,要談故宮博物館,先搞清楚什麼是「博物館」。「像大英、美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的開頭,是有些東西,多數是有錢人,不知怎樣處理就送給政府,為何政府要接收?也許人們深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所以將外遊才看到的經驗收藏回來,讓人不用坐飛機去看。」

首間大學博物館出現在英國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它是有個人周圍去,收藏了許多東西,於是送給學校做教學用途而已。其中最珍貴的,後來沒有了,是已絕種、不會飛的鳥的標本。」另一種博物館原型,是早於工業革命前已出現的科學博物館。「當時人們相信科技興國,所以有科學博物館,展出恐龍、機器等補充式教材去啟發學生,像日本的子彈火車博物館。」

各地「博物館」概念不一。「我去過好多外國的museums,但不肯定那些museums譯做中文,是叫貨倉?博物館?文化宮?中國城?大富豪?shopping mall?」香港首間博物館,是一九六二年落成的香港大會堂高座。「發明的人無端端將這裏叫博物館,展出在山邊打到的老虎皮,還有幾件陶瓷,倒有點像最初的博物館。」大會堂十樓及十一樓當年名為香港美術博物館,後來變成今天的歷史博物館及藝術館。

九十年代末,Alex回流返港,當時香港突然成為世界建博物館最多的城巿之一。「一口氣建了十間博物館,所以相比之下,西九真是濕濕碎。」他笑說:「也許是希望成為國際城巿,指標之一是有二千間戲院,四千間博物館。」現時單計康文署旗下,已有十九間博物館。

吃朱古力餅/文化體驗

他說,博物館發展下來變成行業,有人以此為生,「這世界本來沒電話加攝影機,但突然有十間廠突然說電話加攝影機是生活必需品,你覺得他們的目的是什麼?正如開百貨公司的人,會說百貨公司是你生命的全部。」

Alex質疑,博物館並不是大家想的神聖。「我去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只去餐廳吃朱古力餅。」但不少人覺得博物館是「文化」體驗?「吃那塊全世界只此一家的朱古力餅不是體驗嗎?(跟看展覽)有何分別?如果朱古力餅放在飾櫃中就是博物館的一部份,放在餐廳就不是?」

但無可否認,博物館總帶文化色彩。因此有人說,故宮博物館是中央放在維港岸邊的權力圖騰。Alex沒好氣:「講之嘛,有人說是個圖騰囉。TVB八點半做的戲,應是全港最重要的東西,但我們都不知,那我們是否很out?TVB八點半的劇就是那圖騰,但這圖騰在我們中間都不存在。」

西九文化區/迪士尼

他說,討論故宮博物館前,先要了解西九文化區的前世「玫瑰園計劃」本來只是盤賺外滙的生意,「西九的概念根本是迪士尼,不想賺香港人的錢。」

多年前,他曾在港大開課講香港建築,為備課研究過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又稱玫瑰園計劃)。「為了讓人可以由機場花二十分鐘到達巿區,政府填了差不多四百公頃地(建路),其中西隧出口往廣東道一帶,原本用來紓緩油麻地極擠迫的居住密度,但你記得董建華年代,政府常說無錢嗎?當年歌聲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來港演出,好好賣,本想長做,但租不到場。於是政府就想,可否撥40公頃地(現時西九),做一個像百老匯般的Theatre District用來賺外滙?只是Theatre District,香港從來沒有這中文(概念),於是叫了『西九文娛藝術區』。然後香港的文化界就會問:為何建一個文藝區,與香港的文藝界毫無關係?」

他笑說:「Theatre District本來只是給歌聲魅影租場,賺外匯而已,但這東西,與香港所謂文化藝術界的人有沒有關係?有何關係?將此事講成文藝區,現在是一個故事蓋一個故事。」

現在的西九是小圈子共識的結果。「西九相對來說在搞一些很被動的東西,他們好努力,有班人,每人都對文化有自己理念,現在管理局盡量將所有人的不同理念達成共識。等於港大哲學系想建新課室,有人覺得應是草地,有人覺得是榻榻米,找二十個明星畢業生一起決定,不過背後可能你家是做榻榻米的,由第一天已是如此。(所以現在只是多一個北京大學的學生參與?)對啊,就是如此。我們可否質疑管理局有什麼人?無,我們不關事的嘛。」不過,觀乎港人對故宮博物館的反應,當中也有不少是對「北京」的反彈?「但博物館這東西,由第一天已是外來的概念。」

杯/高溫燒製陶瓷工藝品

如果故宮博物館是承載文化意義的「宮殿」,香港的故宮,就在城巿的每寸土地。他自稱「我們這些畫則的」,以建築師身分參與過何東花園、中區警署保育。「如何去保護這城巿的歷史肌理,這已是博物館,香港每寸土地的氣氛都可以是博物館。」他說來有氣:「嘉咸街的永和號咪香港的故宮囉,那是全地球最後一間唐樓呀!鼠疫後這種建築一間不留,點知原來留了一間在這裏,仲勁過李鄭屋古墓呀,大佬!」

也許因樓房會被拆掉,建築師都想追求永恆。他笑說,年輕時也憧憬博物館。「以前有人會覺得建一間博物館就是終極。正常的水泥樓約五十至七十年,若我是則師,三十至五十歲,那幢建築的服務對象,是我死後廿年的人。好痛苦,做每件東西的盼望,我們看不到最後成熟時。博物館有恆久的元素,基本上,任何東西進了博物館後是不會消滅的。為何你要將不懂飛的雀標本放進博物館,是為了讓它講新的故事。」

因此他於九七年回港後,修讀博物館學遙距課程。博物館,是高度人工操控的環境。「你把一件物件收進來時叫它做什麼,已影響了它的文化導向,永遠。叫它做『杯』,是一個價值,叫它做『白色高溫燒製陶瓷工藝品』,另一回事;叫它做『孫中山用過的杯』,又不同。就算後世策展人換上其他形容,在目錄上也找不到,因為已歸類在日用品中,所以管倉的,也影響那件東西曝光的機會。」

最深刻展品:一位妻子的剪影

於是在港大期間,他嘗試探索藝術的其他可能,在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大開眼界,其後不斷帶學生到當地當「工廠女工」義務幫忙布展。藝術祭始於二○○○年,為全球最大的國際戶外藝術節,作品可以是散落田野的裝置藝術,可以是改裝廢棄的儲物小屋,其中一件他最深刻的作品,是霜鳥健二的作品「記憶—紀錄」足瀧的人們。藝術家為足瀧小村的村民每人做一個鋼板剪影,放在村口河邊。「NHK訪問過一位村民老伯,他沒所謂地說,人們要做剪影就做吧。只是每次他洗衣服回家,經過河邊,看到已逝世的老妻的剪影,『又令我得到力量』。」

展期完了,村民各自拿回自己的剪影,有人在冬天下雪時會拿來墊路,有人會隨便放到廢屋中。「不同於博物館,要樣樣收好,若村民丟了就丟吧,他們覺得不需要,為什麼還要留住呢?」

一所博物館的價值

「如果有一個星期六下午你在中環,選擇行來港大美術館,由堅道行到高街口,你見到陽光照到榕樹,一路行到博物館門口,已經完咗,係咪先?講完啦。如果我講美學、人文價值、什麼價值,美術館能令你由中環行那條路來,你不用進來,我已好多謝你。」他微笑道:「若你能拍住拖行這段路,更佳,帶着小狗,更佳。(大笑)做博物館為何要做這些?就是想見到你有好的生活,僅此而已。」大概這就是博物館最美麗的地方。

Info/ 參加布展

演藝學院將於暑期舉辦遊學團,由Alex帶隊到兩個藝術祭參加布展,公眾人士亦可參加,詳情可電郵周小姐:merry@senseconnectasia.com

北阿爾卑斯國際藝術祭:六月四日開始

奧能登國際藝術祭:九月三日開始

文﹕黃熙麗

圖﹕楊柏賢、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