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驗﹕數據×科學驗證 貫穿港島單車徑不是夢

文章日期:2017年01月22日

【明報專訊】試想像,擂台之上,辯題是「應在港島區推行單車友善政策」,反方代表政府,官方口徑鐵價不二:「市區地少人多,車多路少……基於道路安全的考慮,政府不鼓勵市民在市區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代表單車使用者的正方不敢怠慢,要以第一身經驗還以顏色:「誰說不行?起碼我就試過。」然後雙方陳述完畢,對話終止;預想中的觀點交鋒,邏輯論證沒有出現,能否在港島區以單車代步,延續都市傳說一則。

於是有一班人,要突破這個僵局。過去十二個星期,他們辦「天光Ride」,邀請同道逢星期二以單車代步上班,在崇尚秩序的鬧市中移風易俗,未來三個月,他們要將眼中的「可能」進一步實踐:「為了證明香港島絕對可以有一條貫穿東西的單車徑,我們決定要將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實實在在地在圖紙上畫出來。」以數據和科學驗證為基,重新搭建對話平台,他們要邀請政府回歸政策討論的根本︰請用道理來說服我。

檔案11

人物:黎永鋒(Rideout主理人/ CoVision16成員/建築師)、

Hughes(Bike The Moment主理人)

Wing Chun@Wheel Thing Makers(建築系學生)

及一眾義工

挑戰目標:讓港島區出現一條貫穿東西的單車徑

重新畫線 擠出100厘米給單車

要讓單車徑出現在港島區上,不用天價的工程預算,「天光Ride」骨幹成員黎永鋒舉例,闊七米多的雙線車路,只要重新畫線,三米留給汽車,擠出的這100厘米,便是他們預想中的港島單車徑雛形,但要如何將這100厘米呈現在圖紙上,需要一番工夫。於是今個月初,他們分別在「Ride Out」及立法會議員姚松炎的臉書專頁上,廣發英雄帖,徵義務考察隊、繪圖員、測量師及交通工程師,意想不到獲得八方響應。

實地考察 蒐數據做圖表

「即是『無啦啦』網上看到個post,然後便落搭了,然而開頭又抱着懷疑的心態,其實我自己也滿懷疑的……」簡單解說過早前與另一班義工到馬路上實地考察的狀况,黎永鋒將記錄着量度馬路所得數據的圖表逐一分派:「一人一份,看看有沒有什麼不明白?」舉手接過的四人是今次的義務繪圖員:在發展商任職的阿托、從事舞台設計的傑、修讀建築的Kelly、修讀園境設計的Flora,素未謀面的四人,共通點只有一個:竟然都不是天光Ride成員;那何以要落水做這樣吃力不討好的政策倡議工夫?

打破大眾誤解 「單車不能上馬路」

阿托的想法最單純:「單車在城市中是不可以沒有的,少了車在路面行走,多了單車,最簡單是空氣會好了很多。」阿傑本身有踩單車習慣:「自己認為單車在城市應該扮演交通工具的角色,奈何很多司機對於單車便使用者也不是太禮貌,所以便很想看看他們到底打算如何『發展』一條單車徑出來。」阿傑和Kelly早前也有參與實地考察的部分,希望以數字說服公眾,市區單車徑不是天方夜譚:「但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市民本身的觀感。」他擔心即使數據會說話,卻無論如何都撼動不了大眾對於「單車不能上馬路」這種根深柢固的錯誤認知;Kelly搬出建築師的口脗:「我覺得當你個設計改變了,道路使用者,不論是行人還是車,便會慢慢習慣;即使日本人,如果本身沒有那條(單車)線,也會不喜歡人踩單車,是因為設計出現了,人便會順應去改變了他們的方式。」改變道路設計,將大眾從既有思維中解放,透過畫線,重新分配道路使用者的權利。以汽車主導的道路規劃,多年來早已被不同的城市學者批評得體無完膚;香港以國際城市自居,何以仍在死胡同上打轉,犧牲下一代的健康和對城市的美好想像?

單車徑大勢所趨,香港呢?

一條單車徑、一條行人路、一條行車線,直布羅陀、還有數之不盡的歐洲城市,早已向世界示範了最理想的道路安排,歐洲太遠,台灣又如何?「我覺得今次個project是特別的,因為本身我是在台灣讀書的。」在場眾人無不對Flora投以羨慕眼光:「在台北市區有一個特設的單車徑;而去年在台中,公司地點偏遠,我每日要踩Youbike踩十幾公里去做project,但他們的配套好好,雖然沒有特設的單車徑,但和車用同一條路,而且站的設計方便,很短的距離便可以找到幾個站租借,所以關鍵是政府肯不肯做。」

自發力量政府不做我們做

「我想這裏每個人,或多或少也對發展和城市設計有些抱負,大家也覺得單車徑是work的,只是班友唔做,就我哋來啦。」黎永鋒簡述今後的工作流程,這四名義務繪圖師完成地圖後,便要交由圖像後製團隊整理、上色,加上早前考察隊的現場相片,再交給工料測量師基於最後的單車徑設計估算造價:「我自己也有一個比這件事更加強大的使命,就是令這樣的一班人,肯動腦筋去思考自己城市如何變好的人,更加visible︰大家有個諗法,不坐在一起、不voice out的話,其實無人知;說的是那個自發個力量,是要大到一個『點』,足以去推翻政府的一些決定,我們要令到每一個市民真正變成一個公民,大家其實是在做一件相當不得了的事。」

由專業獨立交通顧問定生死

但在最終的單車徑計劃書面世之前,他們還要打「大佬」—— 將設計交給專業獨立的交通顧問定生死:「我希望最終交通顧問,會有一個全面的畫面告訴我們,在港島加單車徑,對交通不會有一個顯著影響,我希望他會得出一個這樣結論。」既然要以數據一戰,自然不能輸打贏要︰「所以最終可能個結果唔work㗎。」這是一場社會實驗,不是必勝的仗,但成功的話,說不定真的能在水泥地上種出花。

就通路提供解決方法

順利過關的話,接下來便是創意能夠介入的地方:「如果,交通顧問能夠識別出一些潛在的塞車點,那我們便要下點工夫。例如當我們發現條馬路真是好鬼窄,而行人路是超過四米闊,那我們可以考慮,將單車徑繞上行人路;第二,我們可以將那條單車徑變成虛線,令到車可以共用那一條路;第三,或者我們可以畫一條實線,但讓單車先行?令到車在背面等我們?」港島道路系統複雜,黎永鋒特別提到金鐘路西行線,力寶中心對開的一段路,原本在左線的單車徑,遇上紅棉路岔口,必須要扳回中線方可繼續前行:「但可不可以加在這裏加一個單車燈號呢?讓單車可以穿過安全島回到金鐘道上,這些不會是一個『緊』的燈號,而是類似那些行人燈,你按掣後,隔廿多秒才會轉號那一種,然後便開放八秒給單車過。」

報告書問特首候選人表態

他希望這份單車徑企劃書,能夠趕得及在特首選舉之前完成,屆時便可以將報告拿到論壇上,逼每一位候選人表態︰「我不知道他們會如何回答,但如果例如曾俊華或胡官,他們想清楚,覺得件事可能都work work哋,可以積極考慮,那我們就贏;但如果他們仍然話唔得,那也不用灰心落淚的,因為一向大家也覺得不可行,本來已經係谷底,所以又不太擔心;我哋只是有機會會贏,無得輸的。」所謂深耕細作,他們撒的是一把叫改變的種子︰「𠵱家如果有一日,單車在馬路上被人『恰』,有另一個司機會落車幫單車講一句說話,我們已經贏了;那我想,我們就是在等那個時刻出現。」

文﹕梁仲禮

圖﹕梁仲禮、Hughes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