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韘、韘式佩與扳指淺談

文章日期:2017年02月25日

【明報專訊】扳指,是戴於拇指上的飾物。清代貴族男子,無論滿、漢,上自帝王,下及官員、富賈,都喜歡佩戴扳指。它與十八子手串、鼻煙壺一起,成為清代男子具有標誌性的三大佩飾。清宮舊藏扳指,質地多樣,有骨、木、牙、角、琥珀、玉、水晶、翡翠、瑪瑙、嵌金珠伽楠、祖母綠、玻璃等,有的還配有精美的織物、文竹、金嵌寶石扳指套,或數件共裝於專製紫檀盒中。扳指表面或光素,或琢飾詩文、畫意圖案,如寓意尚武精神的射鹿、鷹摷雀、射兔、蹲虎、松鹿、哨鹿、垌牧、弋鳧、穿楊、四駿、獵騎,頗合文人雅趣的泉旁觀瀑、崖居、鸜雀梅花、松蔭高士、寒江獨釣、秋聲賦,或琢囍字,推測專為皇帝大婚所製。乾隆帝詠扳指或韘的詩文近二十首。在慶祝其八旬萬壽盛典時,曾以扳指賞賜皇室及下臣。清人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扳指」條載:「扳指,一作搬指,又作挷指,又作班指,以象牙、晶玉為之,着於右手之大指,實即古所謂韘。」也就是說,扳指是由古代的韘發展演變而來。

韘是開弓拉弦時,套在右手拇指上,起保護作用的鈎弦輔助工具,也稱決。古代,童子力能開弓時即佩韘。《詩.芄蘭》「童子佩韘」句毛傳云:「韘,決也。能射御則佩韘。」因此,韘是童子長大成人的標誌。

現存最早玉韘出自晚商

古韘多以硬木、骨製作,內襯韋即皮墊,以減輕與皮膚的摩擦。木韘、骨韘因年久而很難流傳至今,因此少見出土。目前所見最早的玉韘,見於晚商殷墟婦好墓中,青玉質,一側飾獸面,獸面下方有二孔,供穿繩繫結、固定。獸目上方有一條橫向淺槽,有長期鈎弦留下的痕迹。婦好是商代武王的妻子,也是位驍勇能戰的女將軍。最早的金韘則見於陝西省韓城西周芮國國君墓葬中。

東周時期,不少高級王侯、貴族墓葬中都可見隨葬玉韘或骨韘,出土在死者骨架的手部位置,但形制發生了一些變化,譬如突出的側扳。西漢時期是韘由實用向純裝飾轉變的重要階段。此期的玉韘,由立體而轉向平面的趨勢明顯,韘身裝飾可以非常繁複、立體,雕琢猴、雲氣、鳳鳥、螭龍、虎等紋飾。有的韘身拉長、中孔變小,甚至完全變成平面設計,僅保留韘的一、二標誌性特徵,如一端的山峰形尖突、圓孔及扁平的尾部。甚或將韘的設計與璧相融合。因此,西漢玉韘雖然保留了戰國韘的若干特徵,但更多的則是創新。玉韘不僅完成了始於戰國的由實用向純裝飾的轉變,而且造型推陳出新、異彩紛呈,達到玉韘式佩鼎盛。西漢玉韘式佩大多出土於諸侯王或地位較高的貴族墓葬中,且多與成套的玉劍飾同出,暗示其使用者多是地位崇高的男性。但西漢晚期江蘇徐州東洞山二號楚王后墓、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均出土有韘式佩,表明韘並非男性專享。

與西漢相比,東漢玉韘式佩數量明顯減少,但尺寸變大,更趨於扁平。韘式佩在兩晉墓葬中亦有出土。其後直至明,出土的玉韘或玉韘式佩都很少見。北宋沈括對《詩經》所謂「佩韘」已不甚了了,以為韘的形狀與芄蘭之葉類似。出土的玉韘實例僅見於南京江寧沐睿墓(明天啟七年,一六二七)的一件,素面,不見穿孔。沐氏家族世代駐守雲南,歷十三代之久,貴比親王,是明代駐守西南邊陲的重臣。

雲紋佩雞心玦源自漢代韘式佩

晚清吳大澂《古玉圖考》所錄白玉韘一件,形制與沐睿墓所出類似。類似的玉韘,清宮亦有收藏。就韘式佩而言,呂大臨《考古圖》收錄一「雕蟠螭佩」,類似漢代韘式佩的造型,但呂對此語焉不詳。汪玉珂《珊瑚網》所載陸子剛款白玉九螭玦、吳大澂《古玉圖考》所錄雲紋佩或雞心佩以及清宮檔案所謂雞心玦,均淵源自漢代韘式佩,只是名稱各有不同,而且時人似已不知其由來。無怪乎博學如吳大澂在雲紋佩後注曰:「俗名雞心佩,無可考。」

出土的玉韘式佩實例見於北京市海淀區清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黑舍里氏墓中,所出白玉、碧玉韘式佩各一,表面淺浮雕精美的流雲、螭龍、鴛鴦,陰刻游絲線條頗具漢風。黑舍里氏去世時年僅七歲,她的祖父索尼、父親索額圖,都是清初權傾一時的朝臣。

清扳指流行 傳承騎射傳統

前文已提及扳指實際上是由韘發展而來。那麼,為什麼在清代突然發展成玉扳指並廣為流行呢?據乾隆帝題詠扳指詩文,乾隆時避暑山莊保留着十二枚康熙使用過的角韘和革韘,乾隆帝自己平常圍獵所戴,也是角韘。乾隆帝在其詠玉韘詩文中反覆提及騎射是「我朝家法」,需世代傳承。乾隆帝孩提時期即隨爺爺康熙秋獮、冬狩,並以自身逾八十高齡仍能騎射為傲。新疆在乾隆二十四年納入大清版圖後,玉料來源充足,為玉韘的大量製作提供了條件。雖然乾隆帝覺得用玉等製作玉韘太過奢侈,亦不實用,而且面對先祖康熙帝的角韘、革韘,往往汗顏,但仍然製作了大量的玉韘或扳指自己把玩,或是賞賜征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將領。因此,玉韘或扳指在他的心目中,不僅僅是裝飾品,更是警示保持和傳承馬背民族騎射傳統的象徵之一。

蒙古西征 佩韘習俗廣傳西亞、南亞

韘的出現,是和中國古代獨特的引弓習俗相關聯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共同引弦開弓不同,古時國人多以右手大拇指開弓,這就出現了用來保護大拇指的韘,因此韘的使用,應為中國所獨有。然而,十六世紀後西亞波斯薩菲王朝、南亞印度莫臥兒王朝的細密畫中,往往可以見到那裏的皇帝或貴族,也有在拇指上佩戴韘或將韘繫掛於腰間,作為裝飾的習慣。這些韘,以玉、瑪瑙、象牙、琥珀或銀製作,表面裝飾琺瑯或黃金、寶石,顯然也不具備實用的功能。西亞、南亞地區十六世紀後佩韘習俗的出現,當與蒙古人的西征不無關聯。蒙古人自十二世紀開始自蒙古草原不斷向西、向南擴張,不僅建立元朝,更在西亞、東歐建立四大汗國,成為這一廣大地區的統治者。而莫臥兒王朝,則是由中亞帖木兒後裔征服印度的蘇丹王朝而建立。帖木兒本身是突厥化的蒙古人,與蒙古皇室有着密切的聯繫。

(本文圖片皆由作者提供。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副館長)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張志豪

編輯﹕王翠麗

文﹕許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