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s of Seeing﹕藝術是為了不一樣?

文章日期:2017年02月26日

【明報專訊】包浩斯(Bauhaus)是什麼?喜歡包浩斯風格的人,是不是都偏愛奇形怪狀的東西?今年香港藝術節帶來了德國包浩斯芭蕾舞表演《3·芭蕾舞》(The Triadic Ballet),由德國藝術、設計、劇場藝術家Oskar Schlemmer於1920年代在包浩斯學院始創,利用幾何造形的芭蕾服裝,將芭蕾舞者變成活動雕塑。從服裝設計、肢體動作、空間形狀、音樂到表演精神,出自Oskar Schlemmer對於現代工業機械和原生創作情感的看法,通過服裝形態、材料決定舞者的動作,以實驗精神革新,這是為了不一樣而標奇立異?還是更多?

包浩斯,本意是指建築房屋, 對現代建築影響深遠,注重造型和機能,除此之外,在藝術、工業、平面、室內設計和戲劇發展也有影響。《3》將包浩斯藝術精神透過表演帶到不同觀眾群,用服裝演繹包浩斯精神,挑戰日常。Triadic的名字源自希臘文中的「Triad」,象徵三大結構性原則,一女兩男的舞者,十八套服裝 ,共表演十二支舞蹈。每套服裝採用立體結構,色彩繽紛、用金屬硬殼包布製纖維,目的為將人體抽象化,通過服裝和音樂來決定動作。Oskar Schlemmer將包浩斯舞台系列作品,稱作「材料舞蹈」, 讓編舞家和表演者根據演出使用的材料、場景可能性或限制為設定主題。

身體作為實驗工具

「身體就是舞者的表達工具!」我們在後台參觀《3》的服裝時,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前總監Ivan Li?ka,以舞劇藝術總監身分簡介:「包浩斯是一種精神,動作是為了展示服裝的形狀,每件的造型儼如雕塑, 每一個轉身是為了方便觀眾從不同角度欣賞。因此我們對舞者動作的要求是緩慢、準確。」說罷他隨即優雅地伸出長腿,示範Triadic Ballet和傳統芭蕾舞步節奏的分別。看表演時,你自會明白,這是一種讓身體融入藝術的過程,例如「土耳其舞者」的圓碟裙體積大,舞者要慢慢地移動,且每個動作都要大幅提起手腳;「潛水者」則着重旋轉、小碎步;「電線服」有跳躍動作,讓金屬線條自由跳動。「為了配合服裝造型,我們對舞者的身形有要求外,在精神上他們也要了解包浩斯背後的意義,才能演繹出動作背後的趣味。」

重塑原作 回應當下

《3》自1922年發表後,留下文獻不多,當中對作品描述很少。當作品於1977至1989年間重新編排演出時,編舞家Gerhard Bohner只能以Oskar思路塑造,答案就是來自八套遺留下來的表演服裝推測,新版服裝屬於柏林藝術學院Gerhard-Bohner-Archive館藏,也隨表演來到香港演出。近距離清晰可見服裝設計師的手藝,如不太對稱形狀、粗糙的顏料,近乎「手作」味道的質感。設計師當年參考了Oskar草圖、舊照和文字,盡量以相同或類似材質製作,如當年材質沉重的話,現在也如是。「包浩斯年代的美學和現代不同,手做是有點不對稱,如圓形是歪歪的,顏料塗得不太平坦,這種不太完美的人性味道,對他們來說就是美。」Li?ka說,當時的人想要擺脫古典主義和裝飾性,對現化代和美學有許多實驗性的想法,如Oskar Schlemmer運用阻礙行動的服裝拖慢演員動作,實為罕見。在編舞內容和音樂方面,編舞者同樣花了長時間籌備,結合木偶、節日舞蹈動作,加入劇場元素,運用光、物質、動作,甚至自創舞步;音樂也從1922年代版本的鋼琴、管弦樂,在不同版本演變為尋找不同當代音樂家製作,配樂更似外太空聲音。

有人懷疑這些不同演繹,會不會把作品變得不三不四?到底要將作品還原,還是讓Oskar Schlemmer的實驗性活用於當下?紡織專家張西美則在準備包浩斯舞衣講座時,發現1920年代歐洲藝術圈子深受日本藝術影響,服裝上的幾何元素造型,也許有點亞洲特色?Li?ka對於大家的好奇深感興趣,他說:「藝術就是要不斷地討論、嘗試和定義,不同年代對於包浩斯或Oskar創作自有不同的理解,我們希望新一代舞者透過回顧過去,尋找有他們的理解,反思服裝設計、藝術對表演的影響和思考。」

■Triadic Ballet by Oskar Schlemmer 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4pJlj_bteQ

作者簡介﹕Ire Tsui (巧詩)

獨立藝術、設計生活編輯,Talking Hands研究工作室發起人,hellotalkinghands@mail.com

編輯﹕曾祥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