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導賞﹕職場性別定型 真的改善了?

文章日期:2017年03月12日

【明報專訊】三月八號婦女節,網上流傳一個笑話:婦女節本是三月六日,只因女性打扮需時,才拖到三月八日。有人反擊:男士本來也有「男士節」,只因男士善忘,總是記不住日子,連「男士節」是哪天都忘掉,這才沒有「男士節」。

性別的刻板印象,或許大家覺得「只是」無傷大雅的玩笑。

但現實是,在文翠珊成為英國首相、蔡英文當選台灣總統、默克爾當上德國總理的廿一世紀,原來兩性平權不如我們想像般進步,女性的薪酬在冰島、芬蘭仍比男性低,在南韓、日本等亞洲國家更低約二至三成,而許多刻板印象,也的確會影響女性的職業生涯。

「特別是理科的範疇,女生小時候常聽人說,女性不擅長數學,也許之後就不會朝這方面發展。」劍橋大學默里·愛德華茲學院(Murray Edwards College, Cambridge)的院長Dame Barbara Mary Stocking說。

她最近來港分享劍橋大學的性別平權調查,「我以為近十年,女性晉升高層的比例會較以前平均,卻驚訝地發現改變不多」。她認為這是因為職場文化仍是由男性主導。

職級愈高 女性比例愈低

劍橋大學默里‧愛德華茲學院於去年底請來四十名來自不同機構、職級的男性以訪談等形式進行定性研究(qualitative)調查,原來就算是男性,也察覺到職場上男女並不平等,而且隨着職級愈高,問題愈嚴重,「50:30:10定律」至今未有改變。

工作環境為男性而設

50:30:10,分別是男女在低層、中層、管理層的比例,愈高層,女性愈少。Barbara直言:「我以為隨着更多年輕男性進入職場,應有所改善,卻發現其實沒怎麼變過。」她曾任英國樂施會的行政總監、英國國民保健署的東南部總監(Regional Director for the South East Region),坦言在職業生涯中不乏不快經驗,「我們的工作環境,其實還是為男性而設。但有研究指出,其實七成男性都認為性別平等的工作環境,對經濟更好」。

女同事被視而不見

許多表面上的「小問題」,其實日積月累會成為女性重大的事業阻礙,例如在會議中,女同事的發言總被忽略,「就算是女性,都會覺得打斷女性發言沒有問題,或者是,明明是女同事先講的建議,大家也以為是男同事的功勞。就算到我升任高位,這些事情仍會發生」。研究發現,這些被「視而不見」的經驗令女性感到意興闌珊,以至不願晉升。「年輕時,有次在樂施會的活動,有人要把我介紹給當時的行政總裁,總裁四處張望,問是哪位同事,而我明明就站在他面前。」她感嘆:「類似情况發生不止一次。」

下班後「吹水」 女性難融入

男性習以為常的文化,卻造成女性「講不出聲」的苦况,其中之一是男性的非正式社交網絡。「許多商業決定、工作機會,其實都來自非正式社交,例如在英國,人們喜歡下班後去酒吧,但女性很難參與。曾有男同事在酒吧講黃色笑話,你感到被冒犯,但出聲又會擔心讓人覺得小題大作(make a fuss)。就算沒這麼嚴重,但當男同事談足球,女同事很難搭話。」Barbara苦笑:「有時我也覺得自己不像自己,要變得男性化,說話的語氣要強硬一點,融入工作環境。」她的研究提議公司營造非正式的社交場合,改善溝通。

跳出「強壯起來」的思維

影星愛瑪屈臣的HeForShe計劃,提倡性別平權對男性同樣重要。Barbara說,在性別的刻板印象下,男性要扮演性別的強勢者(gender champion),其實也有苦自知。研究中,有男性表示希望改變職場由男性主導的文化,但也擔心不符合「強勢形象」,不被上司認同,影響升遷。

「性別的刻板印象,不僅影響女性。我的丈夫是醫生,大兒子出生時,他希望轉為兼職,騰出時間照顧兒子,向上司取爭了許久才做到,因為他不是媽媽。」傳統性別分工下,通常都由女性承擔育兒責任,「但他說,兼職工作照顧兒子的半年,是一生最美好的時光」。由楊千嬅不准兒子喜歡公主角色,到希拉里在美國大選時被評論「說話像男人」,性別平等的路還有好長一段路。Barbara說:「過去我們說女性要強壯起來,其實是fixing the women的譴責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思維,但其實性別平等,是男、女一同參與的事。」

文﹕黃熙麗

圖﹕黃熙麗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