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一世界 一步一如來 風塵敦煌 捕捉莫高窟光影

文章日期:2017年03月21日

【明報專訊】中國有許多名山勝景值得一去,但應該很少地方像敦煌那樣充滿傳奇故事。位處中國甘肅省西部的敦煌,說它是藝術天堂,著名留法藝術家常書鴻當年因在塞納河畔見《敦煌石窟圖錄》,馬上放棄安逸的外國生活投奔敦煌,從此終生奉獻莫高窟;說它是歷史寶庫,這裏的藏經洞擁有自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古代文獻與藝術品五萬餘件,涵蓋了天文地理、風俗,還有以梵文、回鶻文、八思巴文等寫成的各類文獻。這裏還有神奇的鳴沙山與月牙泉。這次,我有幸受邀參與敦煌研究院舉辦的「百名攝影家走進莫高窟的攝影創作活動」,日間游走於大漠,更珍貴的是能拍攝莫高窟窟內的壁畫與佛像,在光影世界裏感受敦煌的魅力。

敦煌跟香港,地理上相距2000多公里,但這個邊塞城市在世界上名氣一點也不小,是學者季羡林口中的四大文明唯一交匯點,也是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口中的亞洲十字路口。自張鶱出使西域以來,各國使節、商賈、高僧多經此往來東西。因為無論經南道、北道出西域(新疆)都必須經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敦煌成為華戎所交的一大都會。

揭開絲路面紗 探千年莫高窟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佛教亦隨絲路的繁榮而傳入中國。莫高窟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洞窟最早開鑿的年代,為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沙門樂僔在三危山下見鳴沙山佛光初現,始建第一窟,至今1651年歷史。莫高窟修建最頻密的年代該屬於隋代,而遺存最多的當屬唐代,佔洞窟全數的二分之一。來往絲路上的商人為求生意順利,誠心禮佛,而世家大族亦紛紛開鑿家窟保佑後代。後來隨着海上絲路的繁榮,陸上絲路漸趨衰落,1516年,明政府劃嘉峪關自守,敦煌城荒廢。直至1900年,王圓籙道士清理石窟積沙時偶然發現舉世震驚的藏經洞。敦煌重新揭開歷史新一頁。

關於藏經洞的封閉和時間,有避難說、廢棄說、書庫改造說等等。而莫高窟到今天仍然受到全世界的重視,特別是自2014年起實行以數碼與實體的旅遊方式迎接遊客。在參觀實體洞窟前,遊客會先集合在莫高窟數位陳列中心欣賞《千年莫高》及《夢幻佛宮》兩套電影。然後直接由觀光車送上實體洞窟參觀。由於保護洞窟關係,一律嚴禁拍攝,也限定參觀時間,我卻因這次攝影創作的關係,得以拍攝其中5個由北周年代至唐代的精彩洞窟。

湼槃壁畫之最 拜倒35米彌勒佛

南區一共有492個編號,以1號為南、北區分界,這次有幸拍攝了建於北周的428洞窟,是莫高窟最大中心柱窟。中心柱窟為方便禮佛者繞佛塔而禮拜。此窟也有最早的湼槃圖壁畫,而東壁連環畫式的佛本生故事——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和須達拏廣行布施也是壁畫中的代表。位於莫高窟九層樓內的96窟,古稱北大像,彌勒佛像高35.5米。洞窟的營造和建成,是莫高窟歷史上的偉大創舉,也象徵了唐代前期國家強盛、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這座大佛也是配合了武則天是彌勒轉世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造像。

湼槃指釋迦牟尼佛80歲時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最高境界。莫高窟內有不同年代壁畫表現此題材,但148窟是莫高窟內的大型湼槃窟,讓你更立體地領悟當中的佛理。該窟由隴西望族李太賓所建,湼槃像全長14.4米,頭南腳北,塑像南、西、北面塑舉哀比丘、天人、聖眾等像72身,遺憾的是佛像經清代重修,失去了前朝的色彩。說到壁畫,61窟曹元忠及其夫人翟氏的功德窟當中的五台山圖,是莫高窟內最大型的壁畫。今次的攝影創作活動還特別安排參觀北區,共248個洞窟,除少數洞窟有壁畫,大多沒有壁畫,估計是僧侶修行、居住的場所。

騎駱駝穿鳴山沙 嘗月牙泉水

莫高窟開鑿於鳴沙山的東麓。而鳴沙山和月牙泉更與敦煌人密不可分。傳說漢時漢軍和匈奴交戰,大風颳起的黃沙將兩軍人馬掩埋沙中,而今鳴沙山的響聲就是兩軍與戰馬發出的廝殺聲。或許大自然的神奇總少不了要加點傳奇,其實鳴沙山的聲響只是大自然沙石相互摩擦撞擊發出的聲音。

對於敦煌當地人而言,還有不少古老風俗。相傳每年端午節都要帶上自家做好的糉子到鳴沙山,把紅、黃、藍、白、黑五色沙粒,裝進由五色布料縫製的布兜,戴在孩子的脖子上保孩子平安。至於月牙泉的藥泉水則相傳能祛病健身、醫眼疾。從漢唐開始,鳴沙山、月牙泉就是敦煌當地人和外來商旅的遊覽勝地。鳴沙山下還有大片的棗林和杏林,出產著名的鳴山大棗和敦煌李光杏。到了夏季還能在沙漠邊紮營。鳴沙山四季皆可遊覽,各有特色。

■旅遊錦囊

匯率:100港元約兌89人民幣

航空:深圳飛蘭州航班,票價2800人民幣起

火車:在蘭州,可選乘敦煌號火車(Y667次),全車以敦煌元素設計,火車上有敦煌舞蹈表演,別具特色。車站離市區10公里,比柳園火車站或柳園南高鐵站方便

●莫高窟

交通:敦煌市內有公車前往,的士約50人民幣

●鳴沙山

交通:市區乘3路公車;或的士約15人民幣

文、圖:黃松輝

編輯:林信君

travel@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