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果欄變幻時 大膽新口味爭寵

文章日期:2017年03月24日

【明報專訊】窮則變,變則通。變通,從來就是香港強項,就連一口甜美水果,背後也有一個「變則通」的行業轉型故事。

油麻地果欄,是港九水果交易集散地,以往只經營批發,每天凌晨總見赤膊大漢推着盛載一箱箱水果的木頭車,趕緊交收來自世界各地的甜美滋味。由於行業運作獨特,果欄過去被認為是江湖地,行外人甚少出入;不過,近年不少家庭主婦、OL都愛到果欄蒐購特色水果。

轉變,源自一個難關。受內地「三原政策」影響,果欄批發生意沉寂了一段日子,於是有欄商轉為開發零售,兼做網店,甚至有新一代主事人引入各式新品種水果,油麻地果欄,終於又殺出新血路。

張凱傑是港九水果批發商永成號的第二代主理人,自幼跟着父親「西瓜大王」張光遠,吃盡各款優質水果。留學美國期間,張凱傑在當地認識太太,碰巧她也極愛吃水果,二人一拍即合,展開一段水果情緣。「以前我們拍拖最常到美國 AJ's Fine Foods。那裏齊集各式美國時令水果,橙、藍莓、提子、士多啤梨等,逛半天也看不完呢!」回憶從前色彩繽紛的甜美時光,二人眼睛閃爍出興奮之情。二○○三年回流香港,時值SARS,市道低迷;兩年後雪上加霜,因內地政府實行「三原政策」,進口水果必須「原箱、原包裝和原植物檢疫證」運返內地卸貨,原營運水果轉口生意的本港水果批發商受到沉重一擊,他們形容當時的業界「一潭死水」。內地水果需求龐大,出口商都將優質水果運到內地。最諷刺的是身兼入口商的張氏夫婦,想買好的車厘子和蘋果,都要到廣州購買。「水果貿易向來是價格主導,香港市場太小了!」張凱傑無奈地攤攤手說。

新品試食會 徵客人意見

行業不景氣,父母也勸他不要接收這個燙手山芋。不過當二人眼見香港市場上的水果品種愈趨呆板單一,心裏為着子女日後吃不到好水果而焦急,與其坐以待斃,跟大多數批發商轉型做零售,他們寧可當起改革先鋒,設立網店,並抓緊香港人愛嘗新、消費高、注重健康的特點,近年大膽引入各式新品種,當中必數美國加州Grapery的Cotton Candy棉花糖青提,外形青翠飽滿,湊過去聞聞,提子散發的糖香撲鼻而來,他們笑說一聞便知是「潛力股」。他們直言引入新品種有風險,以上述提子為例,品種在運送過程會出現脫果及變黃,「其實這是正常情况,但客人會覺得已變壞,所以要跟他們解釋」。他們初時只會小量入貨,並舉辦試食會,蒐集熟客的意見,及後才推出市面。

深入果園 農民共研改良

開設網上銷售渠道,或對傳統果業帶來衝擊,不過張凱傑認為,兩者定位不同,再者,衝擊未必是負面。「很多水果零售商對品種、來源地等資料大多一知半解,或跟外語水平不高有關;而他們也專挑一些外貌吸引的水果刺激消費,這些水果質素參差,味道呆板,種植方法也未必天然。」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業界弊病。曾在美國生活的他,更重視的,是整個行業的永續力,因此他深入果園,跟有相同理念的果農合作,參與研發、改良品種的過程,並協助他們銷售產品到世界各地,包括香港。「有心的果農,其實也想知道客人吃後的意見,這才是他們的最大動力。」這種深層次的行業變革,也許漫長而艱巨;但卻讓消費者日後有機會吃到更多優質水果。

■果臨門

網址:www.frutodor.com

查詢:2761 1100

●果欄如家 形象變人情不變

早上十時,當油麻地石龍街的零售商還在排列貨物時,束斑白鬍子、高大壯健的張志祥,已經抖擻精神,在大欄小舖之間巡邏,細察當日的水果價格及行情,並偶爾提醒一些零售小店老闆,某款水果定價太高,協助他們散貨。每天周而復始,轉眼便在油麻地果欄度過四十多個寒暑。

15歲入行 由「下欄」做起

張志祥是九龍果菜同業商會副理事長。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當時十五歲的他不願升學,遂聽從叔伯忠告,在已故父親持有股份的大益欄入行,由低做起,包辦所有下欄工作,如搬貨、掃地、執拾等。即使身為股東,亦無絲毫怠惰,努力吸收水果的專業知識,包括品質判辨、儲存溫度、季節周期等,於是花了十年時間,終於升做西貨(果欄術語,即歐美澳洲水果)賣手。雖然果欄當時主要批發內地水果,不過他坦言批發西貨更有挑戰,因為船期長會縮短水果,如提子及紅桑莓的保鮮期,加上零售價格浮動大,眼光稍一不準便蝕錢,儼如一場賭博。經驗豐富的他,也虛心地說每天都在學習,「現在水果『駁枝』繁殖技術發達,品種日新月異,一定要勤力,才能緊貼行業脈搏」。多年來,他只在大年初一及十二月一日的商會會慶休息,其餘時間俱在果欄工作。在他身上,不難看到上世紀香港人勤奮實幹的特質。

張志祥形容,果欄工作講求力氣,最辛苦的是搬運工友。昔日水果包裝以竹籮和木箱為主,工友們都用擔挑,將貨物從果欄碼頭送到果欄,每次動輒將六十公斤水果扛上肩膀。工錢以件計,即時用現金出糧,沒有白紙黑字的合約,大家都「講個信字」,有固定合作關係;現時方式照舊,但時代進步,有電唧車代勞,減省體力勞動。

辦盆菜宴 交流生參觀

外人常標籤果欄為「江湖地」,認為此地龍蛇混雜,毒品、賭博、打鬥無日無之。在舊區長大的張志祥回憶說:「大家工作勞累,偶然有肢體衝突在所難免,發泄過後,都會好快和氣收場。」他也積極為果欄平反,指果欄沒有販毒活動;以前偶然發現有人沉迷軟性毒品,也會好言相勸。身為商會副理事長的他,數年前主動提議為欄商安裝閉路電視,以改善欄內治安;也曾於石龍街舉辦千人盆菜晚宴,安排外籍交流生參觀等,試圖洗脫市民對果欄的負面形象。

時移世易,水果批發行業老化式微,張志祥苦笑道,不排除日後在店內擺貨做零售生意。早年政府也倡議,將果欄搬遷至青衣。一切也是未知之數,不變的,也許只有和睦的鄰里關係,「大家在這裏奮鬥起家,加上工作時間長,早已當果欄是另一個家。見面一定打招呼問好,倒不像現代鄰里,只知道對方姓氏,點頭當打招呼,對其家中境况,卻是一無所知」。雖說同行如敵國,但慶幸欄商、勞資間,尚有一份時間磨蝕不掉的人情。

●「活文物」江湖味濃

近年,油麻地果欄(下稱果欄)再次活躍起來,尤其是石龍街一帶,零售商左右夾道,擺放時令水果及雜貨零食,故不獨是假日,即使閒日下午也遊人如織,每到黃昏,零售商割價散貨,氛圍更見熱鬧。

這個場景,跟果欄的原貌可謂截然不同。據油尖旺區議會關注油麻地果欄工作小組於二○一五年撰寫的《油麻地果欄:未來發展研究報告》,果欄原稱「油麻地果菜市場」,始建於一九一三年,初期只有一群商販在新填地街一帶進行批發交易;直至一九六五年,隨着長沙灣的蔬果及魚類批發市場落成,果欄才轉為專營水果批發。二○○九年,果欄被列為二級歷史文物。這座過百年歷史的活文物,現時有二百多戶批發商,處理全港近八成的批發水果。張志祥憶述,欄商以東莞人為主,同鄉互相介紹來港工作,早年人數比例高達八成,街道如「東莞街」及「石龍街」(取自東莞石龍鎮)也是因此而命名。

民俗掌故研究者周樹佳指出,果欄予人懷舊、草根的感覺,充分代表香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風貌。早在五年前,他便留意到有新人專程到果欄拍攝婚紗照片。他又認為,依照中國人的社會文化,有「欄」便代表有地下秩序,不排除有黑社會的存在。欄內的木頭車租借處便是佐證之一,他相信必有組織管理;再者,昔日果欄鄰近碼頭,載有白粉的毒艇剛靠岸,黑社會便在碼頭拆貨分銷,難怪提起果欄,一般市民都會想起黑社會。

曾當編劇的周樹佳又指出,九十年代的中港電影及劇集,多以梟雄故事為題材,講述讓人津津樂道的權謀故事。香港電影如《四大探長》、《跛豪》等,俱以果欄為故事場景。他還補充,去年馬家輝推出的小說《龍頭鳳尾》,便有描述在果欄「收陀地」的情節,讓果欄沾上了濃厚的江湖色彩。

文:郭悠悠

圖:楊栢賢、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food@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