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張宏艷入莎劇尋靈感

文章日期:2017年04月18日

【明報專訊】有線電視前總主播張宏艷是金庸的忘年之交。早年金庸與倪匡等一班老友相聚,張宏艷也常出席,聽前輩講講當年文壇的故事,也藉機請教寫作技巧。

哈姆雷特與天龍八部

「他(金庸)說要多看莎士比亞的劇本。」張宏艷記得,金庸曾提到自己在寫作武俠故事的時候,不時從莎士比亞著作中尋找靈感。

閱讀莎翁劇本自然艱辛,張宏艷坦言初讀時若找不到切入點,很容易就覺得枯燥。她為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硬着頭皮看下去,投入足夠多的時間與心力後,當真獲得不少啟發。

「比如,三幕劇為什麼要設計成三幕?劇情的張力從哪裏來?」透過閱讀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她發覺一個吸引人的故事通常需要具備起承轉合種種要素,而當她在分析莎劇文本及用字之後,再重溫金庸的武俠小說,發覺其中確有諸多相似之處。

張宏艷說﹕「他(金庸)怎樣描述一場衝突,怎樣令到文字流動,怎樣鋪排一部小說,其中有很多值得分析和學習的地方。」

不論莎士比亞的劇作或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主要人物出場前,必定有很多鋪排。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哈姆雷特》開場時,先寫城堡守衛與哈姆雷特的朋友,翌日再引主人公出場;《天龍八部》在段譽和蕭峰等人的江湖恩怨故事前,先用一段楔子,介紹佛法中輪迴生死種種,為全書定下基調。

形式上的技巧固然重要,故事若要吸引人,內容本身的戲劇性亦不可少。在張宏艷看來,經典小說或劇作之所以被人長久談論,事緣時常包含「不可逆轉的悲劇」。

她舉《天龍八部》中的蕭峰,以及《羅密歐與茱麗葉》中一對戀人為例。蕭峰一生經受諸多挫折與冤屈,甚至誤殺了自己深愛的女子阿朱,而羅密歐與茱麗葉之間電光火石的愛情,也因為種種誤會與摩擦,以兩人雙雙自殺殉情告終。張宏艷覺得,這種超出人力掌控之外的、與天命及機緣相關的曲折起落,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緣由。

「我喜歡與人性有關的故事,講述人如何在跌宕起伏的大時代中生存的故事。」張宏艷說。

父母都是印尼華僑,小時候的張宏艷,時常聽家裏人談及國共兩黨、中國內戰、文革。

在電視台當了多年記者,習慣了突發新聞「短、平、快」的寫作節奏,習慣了客觀、中立、不滲入個人情感的寫作方法。及後張宏艷離開傳媒行業,想要靜下心來寫作父母那一代印尼華僑的故事時,卻發現自己「完全寫不出來」。

「我聽過好多故事,但我之前寫的文字大多很短,撰寫長篇文章的時候,便容易虎頭蛇尾。」

金庸為十歲「小女友」題字

張宏艷向金庸請教寫作秘訣,重返學校修讀編劇課程,她期待自己找到金庸小說中那種層層鋪墊。

張宏艷憶述﹕「我讀中學的時候,人人都喜歡看金庸的小說。」

那個年代,沒有互聯網,沒有智能手機,中學生的課餘時間通常用在讀小說上,或去圖書館,或去租書舖。班上不少女孩子喜歡讀亦舒,她卻鍾愛金庸筆下的故事,流連於武俠世界中的恩愛情仇。

她與班上一位同樣喜歡金庸小說的女孩子,常常在午飯時間去圖書館借書。「通常我們一進入圖書館,就衝去擺放金庸小說的書架,有多少本就拿多少本。」

她記得圖書館中的金庸小說最搶手,要提早很久預訂,她的那位朋友為盡早訂到書,甚至與圖書管理員交上了朋友。

張宏艷對於古代詩文及繪畫的了解,便是從金庸小說中得來。她小時住在荃灣,平日少有機會去博物館看展覽。讀金庸小說的時候,她留意到明河社的版本中,常以古代名畫及書法作品為配圖。金庸作品文筆不俗,旁徵博引,流暢自在,也為喜愛武俠的年輕讀者提供了解並學習歷史的渠道。張宏艷說,自己不單從金庸小說中了解歷史,還從中學到眾多常用的成語。

她清楚記得《書劍恩仇錄》中對於香香公主美貌的描寫。金庸並未直接描寫公主的樣貌,而是間接寫他人見到她時的反應。香香公主出場時,身旁的士兵都呆住了,手中兵器紛紛跌落地下。如是宕開一筆的做法,在張宏艷看來,正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張宏艷也經常鼓勵女兒多看書,她將自己珍藏的金庸小說給女兒閱讀,當時約十歲的大女兒竟很喜歡。有一次見到金庸,她談及此事,金庸聽了高興,拿過書來題了一段話﹕「不曾見過的小女友,可惜我沒有見過你,否則我小說中的女主角,就一定更加美麗和聰明!」

張宏艷愛讀書的習慣保持至今,她家的客廳,有半邊牆是留給書櫃的。「放假的時候,我最喜歡拿過一本書看看看,不用出門。」她看的書很雜,但最吸引她的還是小說,因為好的小說中,情節與角色常常生趣十足。

「我一直有個夢想,當一名小說家。」如今想來,張宏艷的夢想,源頭竟是中學時代吃飯時都忍不住在讀的金庸小說。

■張宏艷

前新聞主播,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處長。在電視台當了多年記者,張宏艷習慣既簡短且客觀的寫作方法,不擅寫長篇文章,她為此曾向金庸請教寫作秘訣。

文:李夢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