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讀書 做不成空中少爺 藍全傑 扮小丑扭氣球創新天

文章日期:2017年04月26日

【明報專訊】為了配合訪問,專業氣球師藍全傑(Manson)在工作室外示範扭波技法。他手執一根長條氣球,順手一拉,發出彈橡皮圈的聲音,然後一下把氣球吹起,利索地打了個結。看着他微微垂下頭,專注地左扭右轉好一會,氣球驟然變成了一朵玫瑰花。在日本,職人(shokunin)意指以純熟專業的技術,靠着雙手打造作品的工匠,是受人尊敬的職業。縱然距離大師級還很遠,但於去年「世界氣球大賽」中奪獎的Manson,在這一刻,神情動作均流露着一份對自己手藝的自信。

中三兼職 18歲開公司

Manson首次接觸氣球,才15歲讀中三。當時哥哥在製作公司兼職,老闆需要找些年輕人在活動裏穿著卡通人物服裝,扮鬼扮馬搞氣氛。當時250元一小時的工資對沒有零用錢的Manson來說,絕對是大數目,「每逢周末和假期出job,一個月下來總有千多兩千元,在同學間稱得上是有錢仔,足夠睇戲唱K,還有餘錢請客」。

透過這份兼職,他學會了扭波基本功。「狗、劍、花、兔屬於基本造型,用一根長形氣球便可完成,再配合小丑裝扮,已經足夠應付工作需要。」當時他只視扭波為一份掙錢的外快,沒想過要鑽研技術。

Manson年紀輕輕已努力掙錢,但他自言在讀書方面是一個懶惰的人。「我讀書成績一般,不願意在課堂以外做功課,但回家也是無所事事。常常欠交功課,所以被記了很多缺點,小學還試過全級考第尾要留班呢。」Manson在天水圍長大,爸爸是木匠,媽媽在超市工作,小時媽媽在鄉下仍未來港生活,爸爸會帶着他到工場上班,親手做一把小木槍給他把玩。升上中學,他不是尖子,也不算是壞學生,「同學叫我食煙我會拒絕,我不會打架,也未試過被人打」。在有限的資源下,不起眼的學生,成了最容易被老師忽略的一群。

中五會考,分數不夠在原校升讀中六,當時同學們多半在IVE(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繼續進修,Manson也跟着大隊,選讀航空與客運服務高級文憑課程。「我沒想太多,只是按考試成績選科。」他坦白說。「原本打算畢業後去做空中少爺的。」除了上課,他還要在機場當兼職地勤實習,課餘仍然做兼職小丑扭波。擁有三年經驗的Manson,在2009年開了一人公司自己接job,那年,他18歲。

扭波掙夠三年學費 鑽研新招

不知是實力還是幸運,第一單簽成的項目,是在大嶼山昂坪360,全期三個月擺攤天天扭波。「當時沒背景也沒獎項,成功中標我很意外呢,這筆收入足夠我支付三年的學費。」自己接來的訂單格外上心和賣力,不滿足於狗劍花兔,Manson開始研究其他造型,「遇上平日或者下雨,廣場沒什麼旅客,我便有空間扭些複雜的,例如米奇老鼠、三眼仔這類卡通人物」。那時候,香港沒有專業扭氣球的課程,唯有自己琢磨。「其實有幾年經驗,怎也掌握到一些竅門,知道怎樣在基本技巧之上發揮創意。」他隨手拿出氣球示範,「以長條氣球為例,主要扭法有單泡(將氣球扭成圓球狀)、熊耳(先扭一個較長的泡和一個圓球狀的泡,再將兩者扭在一起,成為小熊耳朵狀)和環結(兩個較長的泡泡扭在一起,成為長形耳朵狀);再配搭顏色和其他形狀的氣球,或用油性筆點綴一下,便能創造不同的造型或擺設。」現在回看當年的作品,Manson自評扭得一塌糊塗、不堪入目,但就是這三個月反覆練習,讓他開始對扭波產生興趣。

畢業後,Manson試過投考空中服務員崗位,卻沒有回音,於是他順理成章投身氣球界。起初是一人公司,直到認識了現在的拍檔彭思泰(Wilson)和幾個志同道合的伙伴。一群小伙子聚在一起,工作以至一切活動都與氣球有關。「我們會先擬定題目,然後自由發揮,曾試過以酒店物件為主題,我就扭了一對拖鞋。」當時內地有個三天的國際氣球課程,幾個年輕人湊熱鬧參加了。在班上,Manson不但認識更多氣球界的朋友,還大開眼界,認識到不同類型的氣球和工具。

到底氣球有什麼吸引力,令Manson如此着迷?他想了一會,「對我來說,扭波是一件療癒的事情」。他接着說,「記得有一次搭港鐵,身旁坐着一個三四歲的小朋友,或許車程太悶吧,他主動拍我大腿;於是我從書包拿出氣球,我一吹起時,整個車廂彷彿靜了下來,隱約見到其他乘客嘴角微微向上,有些還放下智能手機看着我們,氣氛突然變得很溫馨。這一幕我印象非常深刻,覺得自己能為別人帶來歡樂」。

這群年輕小伙子對扭波的熱誠,讓他們認識了在台灣氣球界很聞名的何坤龍。何坤龍技巧嫻熟,擅長氣球佈置和創作大型的雕塑作品。Manson視他為師父,每年必數次飛往台灣探望,順道學師練習,交流鑽研技術。「香港這幾年才興起氣球佈置,最常用於百日宴、婚宴等場合。台灣發展比香港蓬勃,已流行好一段時間了。」自此,Manson踏進氣球的大千世界,認識世界各地不同風格的作品。

氣球界「奧斯卡」 2.8米高「海神」奪冠

2016年,何坤龍提議組隊挑戰氣球界的「奧斯卡」——「世界氣球大賽」(World Balloon Convention,WBC)。比賽在美國舉行,雖然費用不菲,整個行程平均每人要支付四萬港元,但終究還是成功組隊。除了何坤龍、Manson和Wilson外,還有仍是學生的陳浚銘(Ason)和澳門代表陳傑偉(Wayne),一行五人以隊名「Amuse Joker」參賽。「比賽有800多位來自世界60多個地方的業界高手參與,要脫穎而出談何容易,我們根本沒想過會贏,獲得冠軍完全是意料之外啊。」按比賽要求,團隊要在12小時之內,於會場完成一座高2.8米的作品。左思右想後,他們決定以希臘神話中海神波塞冬的造型,報名參加中型雕塑組(Medium Sculpture)。

從一張在網絡搜尋而來的圖片開始,他們在3個月內設計海神的結構、反覆計時練習、再調整造型,一共練習了6次,4次在台灣,2次在香港,才敲定奪冠時的造型。「這座雕塑用了差不多2000個氣球﹗扭波真是一門昂貴的興趣。」比賽時,為了加快速度,Manson他們放棄午飯和晚餐,12小時內馬不停蹄默默扭,還不忘配上音效裝置加強海神的氣勢,最終,作品獲得中型雕塑組的冠軍(Platinum Achievement)。

「世界氣球大賽」比賽分設多個組別,除了場景佈置的大、中型雕塑和櫥窗展示,更有嘉年華服裝、桌上擺設、外送花束等組別。「其實,我還參加了外送擺設組(Deliverable Sculpture),憑着『蓮花上的熊貓』造型得到銅獎呢。」

寧開扭波工場 不買豪宅

得到世界比賽冠軍頭銜,加上媒體報道,Manson積累了些名氣,他說的確有助氣球生意。「老實說,若非獲獎,我可能已經轉行去了。」在這之前,家人朋友不時會問,「玩夠未呀,要搵份穩定嘅工喇」,得獎後,父母終能在親戚面前分享兒子的成就。Manson認為,氣球佈置在香港方興未艾,未來數年前景仍然樂觀;但香港營商壓力大,缺乏街頭賣藝的風氣和欣賞手藝的文化,支出成本高但盈利相對少。「工作室除了氣球佈置、小丑魔術師扭波外,還要接其他類型活動,現在則多了團體組織邀請擔任氣球導師。」收入比以前穩定,但要發達買樓,仍然遙不可及。

不禁問他,如果突然有二千萬橫財,市區地段豪宅和空間偌大但欠缺升值潛力的工場,二擇其一選哪樣?Manson毫不猶豫地答,「當然是工場啦」。對氣球的熱愛不言而喻。「我覺得是氣球選擇了我。每逢人生交叉點時,總有些好事發生推動自己走下去。」更何况,Manson今年才25歲,還年輕蝕得起。

面對現實與理想的拉扯,這群在香港從事氣球佈置的同儕仍然有夢——舉辦氣球展覽,讓大眾有機會接觸大型氣球雕塑佈置和各適其適的氣球擺設。「我們試過send proposal予一些商場和場館,但暫時仍未有金主贊助場地,希望未來願望能成真吧。」 

藍全傑Manson Lam

九十後,專業氣球師。15歲接觸氣球行業,從小丑扭波到場地佈置,至今已十年寒暑。2016年,他和拍檔Wilson組隊,一行五人赴美參加由Qualatex舉辦、兩年一度的「世界氣球大賽」,在12小時內完成2.8米高的海神波塞冬,奪得中型雕塑組的冠軍。

文﹕陳芷寧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編輯﹕梁小玲

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Peopl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