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億起行人天橋 科幻製作乏人問津 誰來構築香港科幻產業?

文章日期:2017年04月28日

【明報專訊】上月上映的電影《攻殼機動隊》毁譽參半,但作為cyberpunk反烏托邦作品,其意義大概還在於引發大家思考。不是嗎?當施嘉莉祖安遜(Scarlett Johansson)跟機械人在銅鑼灣怡和街圓形迴旋行人天橋激戰連場的時候,有人卻提議花費3.5億元來建造一條只有69米長的行人天橋;當外國人還在欣賞唐樓、舊街道等香港特色的時候,不少人卻急不及待大灑近600萬元購買僅267呎的新樓蝸居。現實總是比科幻小說更科幻、更荒謬,既然如此,為什麼香港遲遲無法發展自己的科幻產業?香港什麼時候才能脫離「被科幻」的命運?

攻殼機動隊 再現「香港」

像《2020》、《神經浪遊者》及《第五元素》等經典作品一樣,《攻殼機動隊》延續了科幻片探討「high tech, low life」的傳統,在科技不停進步,網絡控制及人工智能逐漸取代人性的時候,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人到底是什麼?人的價值又剩下多少?歷來的科幻片都在類似的謁問及前設下層層推進,而為了突顯智能世界與人性世界,以及貧富之間的分野,香港一邊是摩天大樓、一邊是破舊唐樓的城市景觀,往往吸引到外國片商,在一個叫「特技」、一個叫「後製」的filter之下,香港總是以陌生又熟悉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

例如在《攻殼機動隊》之中,導演Rupert Sanders希望呈現一個看上去眼花撩亂、資訊氾濫而雜亂的大都會,於是場景設計師Ash Thorp按照Rupert Sanders的「solograms」概念,透過多層次的視覺效果,構成由實體化hologram(全像投影)所產生的「另類現實」。外國片商尚且善用香港景觀來創造另一個世界、另一種信仰,香港人「近水樓台」,要在街頭巷尾搭建屬於自己的烏托邦或反烏托邦,又有何難度?

「科幻小說一般以文字來架構,要求讀者想像,但科幻電影卻是另一回事,導演、美術指導將故事場景統統呈現出來,要將意念影像化絕不簡單,背後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香港科幻小說作家譚劍,身兼編劇及影評人,早前參與了科幻電影《明日戰記》的編劇工作,片商投資了3.5億元開拍,相比荷里活大製作,《明日戰記》的投資可能還遠遠追不上,但譚劍表示,這無疑是香港、甚至是華語電影史上投資最大的科幻電影製作。

胎死腹中的港產科幻片

現實總比小說或電影科幻,擬於2019年上映的《明日戰記》投資3.5億元,那不過是一條69米行人天橋的造價,香港政府常常說要發展創意產業,建設天橋難道比製作科幻電影更具市場價值?市場價值又是甚麼?「開拍科幻電影需要募資,之前我一直在跟進八至十部科幻電影的開拍計劃,但最後洽談成功的只有《明日戰記》。無論故事意念有多好,投資者覺得風險太大、不敢冒險,計劃還是會胎死腹中。」譚劍說。

在香港,市場就是王道,不賣座的電影,不拍,叫好但不賣座的電影,同樣不拍,像科幻電影這樣高成本但收益不明的電影,也沒有一定要拍的理由。如果市場決定命運,在香港發展科幻產業,其源頭——科幻小說,難免首當其衝受到重創。「科幻小說要求作者在某個故事中成為某個題目的專家,因為他要塑造一個世界出來,當中需要花費很多工夫,你要創新,那就不可以抄襲別人的idea,唯一的方法就是將前人的作品統統讀一遍。」科幻小說對讀者的要求高,對作者的要求更高,難怪自十六七歲創作科幻小說以來,跟譚劍同期的作者,幾乎只剩下他一人。

開發影視遊戲 行內人:文本先行

香港閱讀風氣差、市場小,這是不爭的事實,缺乏文字創作以至改編劇本的支持,這是資金短缺以外另一個阻礙科幻片發展的原因,影響所及,與科幻電影有關的周邊產品如網絡遊戲、玩具及零售商品等亦無法應運而生,一環扣一環,作為一個整體的科幻產業難以在本地札根甚至萌芽,其來有自。

「科幻的品類在國內還未成為傳統,無論是創作者還是觀眾,大家對科幻還沒有很大的熱情,科幻小說始終是小眾的東西。」萬龍是北京巴別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的聯合創辦人兼副總裁,那是間在2009年成立的網絡遊戲研發及發行公司,時下最受歡迎的遊戲產品叫《放開那三國》,顧名思義,那是一款以《三國演義》故事為藍本而設計的在線遊戲,情節之豐富、角色之龐雜,以至衝突之分明,種種因素固然有利網絡遊戲的成功開發,但用家對三國故事之認識亦應記一功,因此面對不明不昧的科幻市場,萬龍始終不敢輕舉妄動。「如果市場有1000部小說,經過小眾讀者的篩選之後,有50部是得到市場認可的,改編成影視作品,50部影視作品中可能只有10部適合改編成遊戲。我們是整個泛娛樂產業的最後一環,必須先有文本、影視,才能開發遊戲。」

港缺先天條件 內地科幻作家冒起

相比國內13億人口,科幻小說的市場也許真的很小,但在質素方面,國內作家近年卻屢獲肯定,先是劉慈欣憑小說《三體》獲得雨果獎之最佳長篇小說獎,一年之後,郝景芳亦於2016年以《北京折疊》擊敗史蒂芬京(Stephen King),奪得了雨果獎中短篇小說首獎。郝景芳、譚劍和萬龍早前一同出席「第一屆美倫星際科幻大會」,郝景芳交代小說改編成電影的進度,重申故事與文本永遠先於特技,是電影的主幹,跟譚劍的想法不謀而合。譚劍說︰「科幻片最重要的不是特技、不是外星人,而是探討人類如何受自己發展出來的科技所苦。」香港幾乎沒什麼本地製作的科幻片,勉強為之,徐克的《鐵甲無敵馬利亞》和徐小明的《衛斯理之霸王卸甲》,都是譚劍心目中稱得上科幻片的作品,相反,今年踏入40周年的《星球大戰》,在其定義之中,早就與科幻電影的分類無緣。

雖然香港缺乏先天條件發展科幻產業,但「第一屆美倫星際科幻大會」選址香港舉行,以「匯智集思,啟發創意」為主題,聚集中外科幻界獲獎作家、新晉人才、電影人、行內專業人士及一眾科幻愛好者,一起探討科幻產業的趨勢和發展,科幻大會發起人Fritz Demopoulos同時是風險投資公司Queen's Road Capital的創辦人,長期活躍於大中華科技及傳媒業界,因此對借助本地成熟媒體行業來促進華語科幻產業的興起,他有一定信心︰「一直以來,我們都盼望香港能成為國際科幻產業中心,自由經濟體系、與大陸的聯繫,這些都令我們相信總有一天香港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科幻世界。」

文:劉平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林信君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