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獨腳戲 鑼鼓實驗

文章日期:2017年05月19日

【明報專訊】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談及「行者」武松,有兩件事必會提到:景陽崗武松打虎、為兄報仇殺潘金蓮。如今戲曲舞台上,卻只剩武松一人,沒有老虎、沒有潘金蓮,到底武松在觀眾心目中還能是誰?

抽起「唱念」 放大「做打」

這是「一才鑼鼓」戲曲獨腳戲《俺,武松》的設定,全劇只見一個角色,而這個《水滸傳》中「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語話軒昂,吐千丈凌雲之志氣」的漢子,在戲中將不發一言、不唱一句,戲曲中「唱、念、做、打」四大要素,抽去了「唱、念」,人物以形體動作勾勒。

負責這場獨腳戲概念、監製的李勁持說:「武松在戲曲中是一個經典角色,武生一定要學,也是常演劇目。武松比較沉默寡言,反而動作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我們便構想把他的動作放大。這個劇的聲音用鑼鼓音樂做主導,而非由唱詞主導,畫面就以武松的形體動作為主體。」

詳列鑼鼓點 編寫大挑戰

不以劇情為主的劇本,李勁持說:「我們要想方法去寫,一般劇本會詳列角色、曲牌、歌詞,動作大部分省略,更不寫鑼鼓部分。這次我們將鑼鼓點寫得很清楚,會寫出動作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與一般戲曲劇本把這些部分留白不同,在編寫方面有很大挑戰。」

所謂「鑼鼓點」,是指鑼鼓的節奏型,以「一才鑼鼓」這個名字作例,「一才」就是一個鑼鼓點,行內讀「一槌」,李勁持解釋:「如果寫上『一才』,師傅會打『各撐』,但譜上只寫「一才」,甚至不寫,師傅依習慣到某個位就打一下。」

劇本音樂部分由陳志江編寫,他同時是此劇的二弦樂師,他雖然是八十後,卻已在行內浸淫多年:「我爸爸是樂師,是粵劇頭架,即旋律樂器的領導,姑姐又是演員,我小時候就出入戲棚、劇院,穿梭樂池、後台。」他熟悉鑼鼓點和演奏時的彈性,亦會與鑼鼓「掌板」(領班)溝通,務求樂譜讓鑼鼓師傅看得明白。

何謂新、舊? 思考「本來」

這個實驗作品,李勁持說看來十分新鮮,其實是放大了戲曲原有的元素,沒有將新的一套強加在演員和樂師身上,而是給他們空間發揮。傳統藝術的「傳統與創新」已是個老話題,討論多集中在要保留什麼傳統、有什麼方法創新,李勁持認為:「我們不是談傳統與創新,而是反思這個命題本身,究竟我們常常討論的傳統和創新是什麼?」他們「將已有規矩推到極致,而不是把規矩打破」,讓觀眾思考何謂新與舊,戲曲的本來面貌,陳志江甚至問:「將所有拆解以後,有沒有『本來』這回事?」

概念說得深入,但李勁持相信有沒有聽慣戲的觀眾,都能欣賞這次演出。對於不熟悉戲曲的觀眾來說,武松形態豐富,就如舞蹈般悅目,鑼鼓也並非只「嘈亂巴閉」,是節奏感強的音樂藝術。

至於懂戲曲的觀眾,更會看得出師承京劇師傅關世振的演員吳國華如何將京劇動作放在劇中,聽得出粵劇和京劇鑼鼓點並用。粵劇、京劇、崑劇都有武松的身影,但《俺,武松》難依劇種分類,戲中武松若開口,或許會以京劇腔念「俺」,後面用粵語讀「武松」?

■《俺,武松》

時間:6月10、11日晚上8:0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票價:$160、$180

票務查詢:3761 6661

節目查詢:5267 0104

文:玲子

圖:玲子、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淑安

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