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羅茨瓦夫街頭藝術說歷史 波蘭「抗爭小矮人」變旅遊大使

文章日期:2017年06月06日

【明報專訊】曾先後被波希米亞王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波斯王朝、德國等多個政權統治過的弗羅茨瓦夫(Wroclaw),曾有多個名字,包括Vratislav、Wratislavia、Breslau等。不少德國人,甚至是旅遊書,至今仍以德文名稱Breslau來稱呼她。但無論用哪個稱謂,只要說出「那個很多小矮人的波蘭城市」,大概便知道說的是弗羅茨瓦夫。

弗羅茨瓦夫一直是波蘭西部經濟和文化重鎮,近年政府和民間積極發展文化藝術,去年更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這裏說的藝術,不止是藝術館內的高尚藝術,更是出現於街頭巷尾的公共藝術,以最貼近生活的方式,訴說一段段波蘭歷史。

160小人兒 建成歐洲文化之都

來到市中心廣場(Rynek)一帶,遊客除了忙於抬頭欣賞教堂、市政廳等建築,還要做個「低頭族」,因為餐廳門前、街角、草地上,隨時匿藏了一個個小矮人身影,他們以不同造型和角色的雕像出現,有時單獨,有時三五成群,雕像形態都配合附近的街景,是真正的site-specific。據官方紀錄(是的,當地旅遊局甚至有一個專門為介紹小矮人而設的網站),弗羅茨瓦夫「住」了最少160個小矮人!

昔日是反共和自由標記

聽起來好像只是政府和商人們為吸引遊客而發明的噱頭,但原來這些小人兒的出現源於一場政治抗爭——Orange Alternative。1980年代,共產政權下的波蘭,人稱Major的社運人士Waldemar Fydrych領頭發起一系列反共的即興街頭活動,以荒誕的手法嘲諷共產政權的無理,例如穿著印有「瘋狂通脹」的T恤示威,當被捕時卻感謝政府終於成功「控制通脹」,可算是快樂抗爭的先驅。當中最具影響力的舉動,要數參加者在多個被政府用油漆遮蓋的反共塗鴉上,畫上戴橙色帽、手持花朵的小矮人圖樣。這舉動很快傳遍波蘭其他主要城市,當時波蘭的街頭畫上過千個小矮人。這些街頭活動成功引起民眾的注意和參與,參加者於1988年在弗羅茨瓦夫組織了一場逾萬人的遊行,他們頭戴橙色小矮人帽,高舉標語﹕There is no freedom without dwarfs。可以說,小矮人之於弗羅茨瓦夫,是反共和自由的標記,至少曾經是。

反建制象徵 卻被建制消費?

今天在街頭出現的雕像,固然全都不是出自Major的手筆,相反大部分都是2005年起由市政府和商人們委託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出於商業考慮的居多,只有位於老城區ul. Swidnicka和ul. Kazimierza Wielkiego交界、市內第一個小矮人雕像Papa Krasnal是向Orange Alternative致敬之作。

為小矮人的氾濫,Major更曾控告市政府抄襲,但當這曾經代表抗爭和反建制的符號,今天反被建制和資本主義社會騎劫和消費成為旅遊景點,不正是最大的荒謬嗎?

■後巷霓虹天堂 時光倒流

雖然弗羅茨瓦夫有不少新潮和年輕化的酒吧、咖啡店和商店,但這城市總散發着一種獨特的懷舊氣息,當中隨街可見的霓虹招牌居功至偉。在旅館Mleczarnia附近散步時,無意中經過一條隱約發出微光的後巷,好奇走進巷內一看,巷的中央是個露天空地,兩邊那些五、六層的建築物外,掛滿亮着的霓虹燈牌,亮起昔日戲院、酒店、公司的名字,一時之間,彷彿時光倒流到1980年代,感覺超現實。回到旅館一問,才知道原來是2014年才開幕的Neon Side Gallery的所在地。

雖則霓虹燈是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的象徵物之一,但它在波蘭的發展卻意外地輝煌,1950年代更是霓虹燈化(neonisation)的年代,當時霓虹燈牌設計不少都出自知名建築師和平面設計師之手,造型大膽,具實驗性。近年,波蘭的年輕人着手挖掘和整理霓虹招牌的歷史,希望留住這少數在共產時期為城市帶來色彩之物,Neon Side Gallery的主理人Tomasz Kosmalski是其中之一,他自2005年起開始蒐集城市中的霓虹招牌,並打造集小型美術館和酒吧於一身的場地。雖然這裏的展品不及華沙的霓虹燈博物館多,但空間佈局和選址別具心思,如此鬼祟的後巷和建築物,前身原來是霓虹製作公司Reklama。即使最終不能把招牌原址保留,也算是把它們帶「回家」。

■旅遊錦囊

簽證:特區護照及BNO均免簽證

機票:香港到弗羅茨瓦夫沒有直航,漢莎航空從香港到弗羅茨瓦夫,經法蘭克福轉機,等候轉機時間約7小時,來回機票經濟客位約8000港元(連稅及附加費)

匯率:1 PLN(波蘭茲羅提)約兌2港元、1歐元約兌8.8港元

住宿:旅館Mleczarnia提供6至12個牀位的大房,另有私人房間,每晚35至280PLN起,即約70至560港元,查詢或預訂:mleczarniahostel.pl

文、圖:何桂嬋

編輯:梁小玲

travel@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