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前壽司 「旨味」值得等待 「熟成魚」鮮外有鮮

文章日期:2017年06月24日

【明報專訊】吃魚,總以「不鮮不吃」為原則──只有即捕、即劏、即吃,才稱得上最「鮮」?其實,世界味道何其多,鮮又怎會只有一種?江戶前壽司師傅就以另一角度演繹這個「鮮」字,利用傳統的熟成手藝,以鹽、昆布等材料醃漬不同魚類,把鮮味極致提升為旨味(Umami),讓客人感受到「鮮外有鮮」。

魚肉「不鮮不吃」的概念,根深柢固。然而,香港人近年鍾情的日本料理──握壽司,尤其江戶前風格,功架之高低,除見於師傅在壽司吧前一握一捏如行雲流水的手藝,背後更講求熟成工序,常見如鹽漬及醋漬,等閒便用上一星期的時間。假如我們用日子釐定「新鮮」,那麼江戶前壽司送到嘴裏時,早就「不新鮮」了。面對這種飲食文化差異,本地不少日籍師傅皆對「熟成」二字三緘其口,甚至轉而向客人強調魚獲的新鮮度,標榜「從魚市場即日空運到港」。

醃漬風乾 魚肉變鬆軟

竹壽司行政總廚足達征司是城中少數在日本餐廳內親自做熟成,以及願意跟客人解說的師傅。「這是江戶前壽司不可或缺的部分吧!當我入行學師時,便認識這種工序了。早在江戶時期(17至19世紀),東京人就會以鹽、米醋或昆布漬好大量魚肉,曬或風乾後放在木盒,掘洞埋藏在泥土中。其實日本人素來少吃活魚,最關鍵的原因,是即捕即劏的魚肉過於緊實,反之經靜置後的筋肉,吃起來鬆軟不少呢!」足達征司解釋。他表示,來港工作不久,從跟香港客人的對談間,很快便察覺這種口味上的差異。

熟成一星期 魚味更濃

記者請他用近期當造的魚種,演繹江戶前的熟成大法。一星期後登門造訪,他隨即向我展示熟成上一星期的金目鯛、深海池魚、喜知次魚等,多是魚脂豐溢,「這些深海魚的魚味濃郁,經熟成後便濃上加濃,熟成前後差別甚大。除此以外,左口魚、鯖魚,以及夏季盛產的新子(幼年的小鰭),都是我喜愛以熟成法彰顯其旨味的品種。」他又道出,熟成全憑經驗,沒有公式可言,因為魚的大小、厚薄及脂肪含量不盡相同,因此鹽和醋比例、時間等皆迥異,唯有多看、多摸及多試味,才會熟練;不過他指出近10年來,科技日益進步,不少師傅都借用抽真空、低溫(如0℃至2℃)等方法作熟成,讓魚肉在熟成期間不易變壞 。

若非足達征司在旁解釋,單憑肉眼,確實難以分辨哪份魚肉經過熟成,尤其是屬於白身魚的深海池魚,但送進嘴巴,卻輕易嘗出箇中分別──肉質不但更柔嫩,吞嚥後,魚鮮甘甜更是久久不散。深刻的還有煙熏鰹魚,和歌山鰹魚經鹽漬後,放進一個燃燒着稻草的木桶熏烤,讓稻草香氣鑽入鰹魚肌理。雖然一份只有小小3片,卻是時間及心血的結晶。

「近年香港人到日本旅遊、吃壽司的次數多了,也有人注意到熟成的滋味,部分熟客回港後,會主動問起餐廳內的熟成美食。」足達征司也樂見本地人逐漸愛上這種「不太新鮮」的飲食藝術。

■A﹕竹壽司

地址﹕銅鑼灣開平道1號Cubus 12樓

查詢﹕2577 0611

備註﹕因訂貨及熟成製作需時,建議先致電查詢,並提早3天預訂

文:郭悠悠

圖﹕黃志東、楊柏賢、餐廳提供

編輯﹕梁小玲

food@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飲食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