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機石機 各有千秋

文章日期:2017年06月28日

【明報專訊】從發燒角度出發,入門級擴音機聲音不是略為生硬、旋律欠變化、表情木獨,就是分析力差些、層次感不足、背景噪聲較大。公平一點說,即使它們有齊上述缺點,只要不過態,還是可以接受,畢竟其售價不高。倘若入門級擴音機聲音好,那麼發燒廠家生產高價位音響豈不是一場騙局?

廉價石機難勝膽機?

坊間一向認為同價位廉價石機(晶體管)效果勝過膽機(電子管)機會很微,但我認為這說法不公道,或最低限度以偏概全。我們實在無必要拿二者來作比較,情况跟裙和褲比較誰更漂亮,因為它們從線路到聲音走向都不同。

事實上,這級別擴音機無論是膽是石,均受到成本嚴格限制,即使廠家手藝高,多方面特性平衡,整體聲音都不會有傑出表現,舉例如擴音機推動力大,聲音未必平滑悅耳;中至低音豐厚的,又稍欠分析力和控制力。

廉價膽機中聲音走傳統濃味路線的,霎耳嬌,須具有一定吸引力,奈何以損失控制力、瞬態響應、透明度、高音及低音延伸,甚至乎犧牲多姿多采的旋律變化來換取,更遑論要求它們展示不同類型音樂的氣氛。或許作為這類膽機死硬派不會介意,因為他們不認為這些音響元素是必須的,只要聲音順耳,有「毒性」就可以了。

無論是膽是石,只要器材電路設計完善,用料合適,即使存在多少聲音個性,聲音同樣平滑流暢。當中的膽機用家大概不會信口開河,隨便說石機聲音不能聽,只因他們對於音響已有了一定見識。近年高級石機和膽機聲音比較接近,原因是二者同樣向高傳真方向邁進,只不過手段不同,而得出這樣的結果。從另一角度看,特別是後級,在極品市場中可供選擇的石機比膽機多,某程度代表了廠家和發燒友的取態。由此可見,發燒友不宜武斷膽機與石機誰的聲音更好,就按照個人需要或讓客觀事實說話好了。

機體較熱聲音較好

須說為一套適合使用膽機的組合配上石機,不容易有理想效果;相反亦然,音響器材聲音表現要達到應有水平,需要預熱,好讓元件工作於一個合適的溫度下。話說機體溫度隨着工作時間上升,但不同器材所需煲機時間差別頗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關乎電路佈局,一般從一小時到數小時不等,總之機體較熱聲音較好,充實飽滿些,有時彷彿功率儲備也大些。

多年前音響界流行發燒友拿器材到朋友家打擂台,看誰的器材質素更高。從上文提到機體溫度一事,發燒友宜慎重考慮,畢竟上門械鬥是一場短暫而不公平的比併。試想像一下,那比試過程可能只得一兩個小時,挑戰者還未完全進入狀態已被卸下來,這樣很容易導致評價出現偏差。再者,理論上主場佔有先天之利,音響系統是匹配好的,雙方還未交鋒來犯者已先輸半招。總之任何具潛質的器材,無論是膽是石,要獲得充分發揮,聲音才達到應有水平,至於何者更佳,除了講質素還要論配搭和看用家需要了。

電路設計完善、元件適合 靚聲關鍵

過去,市場中出現中價合併擴音機平均質素勝過同價位前後級的例子,這除了因為電路取向不同;或廠家根本不懂何謂好的聲音;或經驗未夠;甚至乎技術認知不足外;還受制於成本。須知道一款機殼從設計到成型成本頗重,加上成品手工好、準繩度高、額外加工、面板又厚,成本便更為昂貴。故此有些發燒廠家產品數代下來,所用機殼始終如一;即使是更高型號,寧願使用相同機殼,但由一個改為兩個,這樣既可雙倍增加空間容積,方便安放更考究和更大型的電路裝置,同時降低設計、生產成本及存貨量,以增加市場競爭力。一款售價較低的前後級,受限於成本,而讓電路精細度較為粗疏,那麽就為同價位合併機帶來生存空間。

總的來說,音響器材質素如何,先決條件在於電路設計及其佈局,再到用上適當的元件,聲音才會好,否則的話,發燒友只需要懂一點相關知識,把所有買得到的最貴價元件焊接入電路去,豈不就能夠製造出極品器材? 

(「英立說」之五)

文、圖:李英立

Music and Hifi

編輯﹕高卓怡

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Music and H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