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旅業 何止百變!

文章日期:2017年07月01日

【明報專訊】過去20年,不單香港面臨很多挑戰,整個世界也翻了好幾個轉,坐在家中看電視固然能知悉當中的變化,但還是遠遠不及出門旅遊的感受來得切身,由計劃行程到平安回家,豈止是增廣見聞與吃喝玩樂,也是全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轉化結果。

回歸20年,旅遊這回事,何從何去?

■全賴旅社 vs. 一Click自選

廿年前,出門旅行,非要靠旅行社不可,除了跟團,就算是自遊人或背囊客,機票、酒店、車票、船票等也必須由旅行社代辦,定價如何,消費者只能默默接受。廿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自主地在網上搜尋、比較及訂購各種機票、住宿等等。讀者不妨想想:上次幫襯旅行社是幾時?

曾擔任Thomas Cook、信德旅遊多間旅行社總經理的Alcuin Li指,廿年前航空公司與旅行社是伙伴關係,旅行社機票佣金達到9% ;今天,航空公司在網上直接出售機票,不單成為旅行社競爭對手,個別公司更不用給予旅行社售票佣金,關係的轉變,旅行社的生存空間日漸縮小。

不過Alcuin說:「有些工種還是旅行社的強項,例如旅行團或half tour,以及商務式旅遊,涉及多項旅遊產品如交通、景點、行程、支援的安排,是需要旅行社的專業知識才能辦到。預訂酒店亦然,旅行社可根據顧客的特別需要,而找到地點、價錢、模式皆合意的房間,網絡是很方便卻沒有這門知識。」

■預訂酒店 vs. 共享住宿

廿年前,要在外國找個地方落腳,酒店仍是普羅大眾的主要選擇,但自從2008年出現了Airbnb,旅遊業從此變天,酒店界隨即發噩夢。根據STR的報告顯示,至2017年初全球約有300萬間Airbnb住宿,當中逾100萬間可與傳統酒店客房的配套匹敵,若與Marriott International的120萬間客房、Hilton Worldwide的77.4萬間客房相比,你便看到Airbnb有多強大。摩根士丹利估計,使用Airbnb的全球休閒旅客數目,將由2015年的15%升到今年的23%。

■隆「重」出發 vs. 輕身上路

廿年前,執拾行李,你要帶備旅遊書、地圖、機票、記事簿、電話簿、Walkman(或Discman)、卡式盒帶(或CD)、幾部相機和多卷菲林,每一件東西都有重量。廿年之後的今天,所有的文件與音樂皆可放入手機或上載雲端,消閒式拍照也可以高像素手機代替,旅行從來沒這麼輕巧過。

■帶足盤川 vs. 當地提款

廿年前,還記得出遊前到銀行買旅行支票的日子嗎?拿着旅行支票到外地,得先找到相關銀行,核對護照及簽署後才換得現金,雖然安全度高,但實在不太方便。今天,旅客不單可以使用信用卡,還可從櫃員機從個人戶口直接提取當地貨幣,簡單快捷又便利,促使在1772年發明的旅行支票今天幾近完成歷史任務。

■成熟旅客 vs. 廢青流浪

廿年前,剛剛畢業的年輕人還會拿起背囊浪蕩四海,叫做見過世面之後,就回到香港找份工作過着穩定生活。廿年後的今天,隨着旅遊博客風潮,以及Working Holiday和WWOOF等計劃,非常多年輕人——無論就學期間或已經畢業——都以儲錢去旅遊為生活目標,一年去一次長途歐洲加幾次快閃韓日台,成為一種正常不過的lifestyle。某富二代因勸喻香港年輕人「少啲去旅行儲首期」而被網民狂插,便可反映出現今的價值觀。

與其盲目指摘這是「香港廢青」貪食貪玩的情况,不如面對現實確認這是全球千禧世代(Millennial,即是出生於1980年至2000年人士)的大風氣,這組別人口達7900萬,根據Topdeck Travel在134個國家的31,000名千禧世代的調查報告指出,88%每年有1至3次的海外旅遊,86%希望體驗新文化、69%想品嘗道地美食,只有24%認為購物很重要,還有37%覺得不應進食junk food,可見他們不是只顧玩和買,「廢」往往只是成年人的偏見。

■出門為玩 vs. 出門為食

廿年前,旅客先決定目的地,然後訂購機票和酒店,再安排景點和活動,才想到當地餐點。廿年後的今天,隨着米芝蓮星、Best 50等美食評級,以至互聯網促成的各個美食交流平台,出現了一些gourmet traveler,以「Little Mag」小瑪姬活躍於網絡的Margaret Lam,在Instagram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追隨者,還受到不少星級廚師關注,她說自從為了在米芝蓮三星壽司店Sushi Saito訂得一席,而刻意遷就放假時間和機票安排,便開始走上這條「為吃而飛」的不歸路:「現在95%的旅程都是因為訂了枱吃飯,曾試過在西班牙4天跑6城市,只為了吃,若不是NOMA位於丹麥,我未必去丹麥,如果NOMA不是今年在墨西哥有pop-up restaurant,我未必願意花80小時來回墨西哥圖盧姆(Tulum)。 」布斯福早有文章指出,千禧世代花在美食的消費比上一代以至再上一代都更高,gourmet traveler之勢必定隨時代加深。

■羨慕闖蕩 vs. 女漢子獨遊

廿年前,一個女生單人匹馬出外闖蕩,只是屬於三毛和李樂詩的事。廿年後的今天,不少年輕女生都愛獨自出遊,旅遊業界也愈來愈看重solo female traveler的市場。D100《旅遊玩家》主持卓文慧三說,廿年前單挑去巴黎同倫敦,當時都有點擔心,最終也被人打荷包,但似乎沒有嚇倒她:「後來膽子大了,十多年前試過一個人在幾年內先後去了尼泊爾5次,雖有點怯,但原來頗為安全。」近年單挑巴爾幹半島3次,也很順利。對於女性獨自遊,卓文慧的意見是:「穿州過省盡可能選擇白晝到埗的交通,入黑才抵達目的地會讓自己墮入不安全境地,而且不要隨便相信陌生人,雖然世上大部分人都是好人,但太容易跟陌生人到處去或會付上極大代價。」

■走馬看花 vs. 深度旅遊

廿年前,旅行是去一個地方,然後進行所需要的食買玩睇。廿年後的今天,旅行與互聯網世界一樣,愈來愈講求和迎合小眾口味。逾四十年領隊帶團經驗的歡欣旅行社東主康保球表示,20年前和20年後顧客口味的轉變,最大分別是不愛趕鴨仔的旅行團,他們要求深度遊,每次出發最多2至3個國家,甚至是單一國家之深度遊。至於新興旅遊國家,他指就是冷門國家,例如非洲馬達加斯加、坦桑尼亞,意大利的薩丁尼西島、法國之科西嘉、地中海之馬爾他、塞浦路斯及東歐國家巴爾幹地區,南美洲是玻利維亞、智利、復活島,還有南北兩極。

■「大台」航空 vs. 1蚊機票

廿年前,旅客訂購機票必定選擇某兩三間航空公司,因為有customer loyalty,搭飛機喎,是很重要的事啊,只能信賴相熟的產品與服務,亦因為各種飛行里數計劃和會員專享優惠,形成航空界的「慣性收視」。

廿年後的今天,customer loyalty不是完全消失,只是在經濟大環境下,傳統航空公司自身品質都難保,以價格取勝的廉價航空在此時乘虛而入,佔領了多條短線航程的市場,大眾乘客由死忠變成睇錢份上。逼得喘不過氣的傳統航空不得不推出大減價fanfare,甚至自行開設廉航服務。廉航在發達國家的市場佔有率達20%,在英國和愛爾蘭更達40%,香港現時約8%,可見發展空間還非常大,傳統航空只能捱打。

■必搭飛機 vs. 郵輪冒起

廿年前,出門旅遊必然是乘搭飛機,很少人想到郵輪,難道你們忘記了史上第二最賣座電影《鐵達尼號》正是在1997年上映,看後你還敢坐?廿年後的今天,郵輪反而成為不少旅客的心水選擇。

在旅遊業界工作廿多年,現職皇家加勒比華南及香港區銷售及市場總監的Balwin楊博雄表示,廿年前香港人認為郵輪只屬於非富則貴的階級,但郵輪今天已成為主流旅遊其中一個選擇,他說:「每逢暑假或大時大節,一家小大都會考慮郵輪,加上香港多添了啟德郵輪碼頭作為郵輪母港,與廿年前相比,搭郵輪的港客數目已多出10倍以上。在可見的未來5年,郵輪將會正式成為主流旅遊模式。」

■一片平和 vs. 多國紛亂

廿年前,中東雖不是太平盛世,某些國家如伊拉克從來都紛亂無比,但至少當時的敍利亞是一片平和,廿前曾到敍利亞的旅遊達人Angus李兆祥說:「去到很舒服,大馬士革有很多古羅馬和古希臘遺蹟,當地人民很友善,看到我們黃皮膚表現得好奇而熱情,還以Jackie Chan(成龍)為話題搭訕。」可惜近年的內戰炮火摧毀了大馬士革市區不少建築,有些更是三四千年的世界級古蹟,更遑論懷疑發生過生化武器攻擊。

特別令港人卻步的,是菲律賓,曾經是香港人的度假勝地,隨着亞洲各國的旅遊業冒起,菲律賓相形失色,2010年8月發生的馬尼拉人質事件,經過大氣電波的直播,基本上已嚇怕了全港市民,再加上接連的綁架遊客、血腥的掃毒行動、南部的反恐戰爭,旅客要菲律賓或要比去日本福島更需要膽量。

■美帝最強 vs. 強國超前

廿年前,以至過去多年,全球最重要的國際遊客來源,無疑使美國人去到哪裏都份外有地位。廿年後的今天,真是「主權易交」,根據UNWTO(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資料,在去年,出門外遊的中國旅客達到1.35億人,花費達2,610億美元,使中國連續數年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國際遊客來源,美國排名第二,去年花費約1,220億美元,未及中國的一半。中國人被說是財大氣粗,不是沒有根據。

文:陳俊偉(facebook.com/chanchunwaiwai

圖:dorian2013@iStockphoto、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travel@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