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古國佛教重地 新疆S形峽谷賞「一線天」

文章日期:2017年07月22日

【明報專訊】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有故事的地方就能成就歷史。旅行之一大樂趣,就是以自身去體會異地流傳下來若隱若現的歷史和若真若假的故事。昔日為古絲綢之路重要樞紐的新疆,就是如此一個值得探索之地。

在連綿的天山山脈和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曾出現一個名為龜茲(音﹕溝池)的綠洲古國兼佛教重地,在歲月中曾繁華近千年,約於公元前176年建國,公元1001年被回鶻所滅。如今,古龜茲國殘留的風霜,就遺落在新疆庫車縣城周邊,予人回頭細味。

景區「無添加」保昔日面貌

距離庫車縣城約64公里的天山南麓,有一處被當地人稱為「克孜利亞」的峽谷地帶,在維吾爾族人語裏意指「紅色的山崖」,今稱為天山庫車大峽谷。這一列龐大的紅色山體群,由赭紅色泥質沙岩構成,估計形成於1.4億年前中生代的白堊紀,經過風雨侵蝕後漸漸形成天然峽谷,平均海拔約1600米,最高山峰為2048米。正當大部分到新疆的遊客忙於去拜會火焰山、高昌故城等著名旅遊名勝,庫車這個壯麗的天山峽谷卻有如被遺忘的珍珠,不甚起眼,但如此清靜,倒深得我喜愛。

雖然人少,但早在2002年開始已成為景區的天山庫車大峽谷,所有人還是要上繳45元人民幣方可進去。可幸的是,大峽谷還沒有像內地許多天然景區「被人工景點化」,沒有加入「騎呢」古怪的雕塑,也沒有添上格格不入的亭台樓閣,除了建了售票處大門,便只有在入口處鋪上小段木棧道方便遊人順着主谷路線進入大峽谷,沿途亦只添置垃圾桶和一些避難台,大峽谷能幾乎保留昔日的原汁原味,倒令我這數十元付得相對順氣。進入山谷中整整兩個多小時,除了我們一幫人外,裏面遇上的遊客,不用十隻手指已經數完。我如走入無人之境,想着千多年前僧人和商旅橫越絲綢之路的點滴情景。

蜿蜒山路最窄僅一人通過

天山庫車大峽谷全長約5公里,但由於中段有巨石堵住了去路,我們只能走約一半路程然後原路折返;不過,這卻無減大峽谷內的壯麗景色與遊趣。反反覆覆的S形峽谷山路,左右全被高聳山岩所包圍,由谷底到山谷頂端自然落差至少達200米以上,蜿蜒的山路最寬約53米,最窄的只約40厘米,僅能給一個人通過;偶爾,路上會有順着山勢流下來的泉水和雨水,我們得要輕輕涉水而行。當我置身在山谷深處,從高聳的天然石壁之間舉頭看見乍現的一線天,那股來自天然的巨大氣場,更顯得我們此等人類多麼的渺小。

古代的龜茲乃佛教之國,早在公元一世紀東漢明帝時,佛教已傳入龜茲,再由此經絲路傳入中國,於六、七世紀時為鼎盛期,當時已有僧人從中原出發取道龜茲到印度等地取經,也有高僧由西方進入中原弘揚佛法。1999年,在距離谷口約1400米深谷地帶之35米崖壁上,有人發現了一座於八世紀盛唐中期時建成的佛窟,足能證明當時已有僧侶穿越此處。佛窟現取名為阿艾石窟,裏面除了遺留殘餘的佛像壁畫,更有漢文及龜茲文作題記。由於這個石窟地勢險要和隱蔽,成為唯一在古龜茲地區沒有被外國探險隊「光顧」的佛教洞窟。

■石窟濕壁畫 千年仍亮麗

雖然我無緣走進阿艾石窟欣賞,我倒很有興趣知道古龜茲國佛教盛極近千年的面貌。遊畢大峽谷後,我隨即往附近的克孜爾千佛洞去。此處為中國最早開鑿的大型石窟群,約始於公元三世紀,止於公元八至九世紀。歷盡千年,經過風雨侵蝕,加上人為破壞,克孜爾石窟早已隱沒在山石沙礫之間,直至二十世紀初古絲綢之路爆發考古熱潮,才被歐洲探險家發現並紛紛前來挖寶;到上世紀中才受當局保護及考察,如今考據出來的洞窟約近350個,有編號的洞窟共269個。克孜爾千佛洞今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2014年,克孜爾石窟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寶石、植物製作顏料

我曾到過敦煌莫高窟和雲岡石窟,相比起來我更喜歡這個克孜爾石窟。莫高窟固然也精彩,但遊客極多,雲岡石窟則以佛像比較矚目,克孜爾石窟精彩之處則是殘留洞中的濕壁畫,無論顏色和圖像均保留得甚好;加上古龜茲是昔日佛教進入中國的大門,壁畫受西方影響甚深,風格獨特。同時,由於遊人很少,在導覽員帶領下仍可以慢慢細看和細聽箇中故事。這趟我更難得獲准用手機拍照(相機必須鎖在儲物櫃),能把這些難忘的畫面記錄下來。

參觀克孜爾石窟必須由導覽員帶領,每次按情况開放不同的石窟參觀。當中最有睇頭的可說是第8和第17號窟,據說,洞窟內壁畫題材主要為佛祖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迹,亦有佛家裏本生、修行和因果的故事。一打開第8號窟,我已不禁驚訝低呼,頭上拱頂彩色壁畫甚為奪目。我們的新疆美女導覽員說,這些都是天然顏料,如紅色的赭石、綠色以植物汁液提取,藍色的更是由現今阿富汗地區運來的寶石磨粉而成,即使歷盡千年顏色依然亮麗。由於受西域地區影響,克孜爾石窟的佛教壁畫都有別於一般所見如坐禪等圖像,反而有加入不少飛天及伎樂天人彈樂起舞的場景。石窟都是在不同時期由篤信佛教的龜茲供養人自資鑿建,他們普遍會把自己的畫像同時放進壁畫中,成為了研究龜茲歷史面貌的重要素材。這裏壁畫更多數以一個菱格表達一個「本生故事」,與莫高窟以連環圖畫展示有所不同。參觀完洞窟的主室,亦可按順時針方向進入後室,觀看佛的「涅槃」,雖然大部分佛像已佚失,但仍能一窺舊日的痕迹。

圖像有別一般佛教壁畫

仔細留意多個洞窟左右兩邊的壁畫均有許多破落的部分,一方面是因為壁畫部分以金箔繪製,早已全被刮走,有些齊邊缺失的壁畫,則是在1906年被德國探險家考察時順手牽羊剷走,若要看如今還得要飛到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在千佛洞內還有一個特別的洞窟,裏面本已沒剩什麼壁畫,卻成為紀念中國近代畫家兼考古學家韓樂然的洞窟。他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來到這裏,走進洞窟後被裏面的殘缺但漂亮的壁畫震懾,當時由於石窟仍未開始受保護,他便自發在當地考察,希望以畫筆、相片和文字將佛洞記錄下來,並編排號碼識別;可惜他在1947年因飛機失事身故,夙願未了,只留下刻在洞裏的文字和部分畫作。這趟庫車的古龜茲之行,偏離了大眾軌道,卻成了我在新疆之行的一大收穫。

■烤饢餅必吃 羊肉香不羶

新疆的飲食文化跟中原地區不同,走在庫車這個古龜茲地區,隨便都能品嘗當地特色美食,特別是維吾爾族人每日不可或缺的烤饢餅。饢餅歷史悠久,究其本源來自古波斯,據說在吐魯番地區更考古發現唐朝的饢,足見早在古絲綢之路發展時,當地人已懂烤製和食用。我們在庫車甚至其他縣城,隨便走在街上也能找到饢餅店,即使一般的餐廳亦多會供應。新疆地區乾燥,烤好的饢餅可以保存很長時間,剛熱烤好的固然最美味,但當地人亦會把放久了的烤饢餅掰開浸在羊肉湯內吃,也可弄成小塊炒羊肉,或浸在奶茶中品嘗。

個人一直鍾情的新疆美食就是烤羊肉和手抓羊肉飯,幾乎在新疆每個角落都能找得到,隨便在所到之處問問當地人,都能指示你去找附近最好吃的羊肉串和手抓飯。我們在城裏找地方吃午餐時,就是靠開車師傅問當地的交通警找到好吃的手抓羊肉飯。雖然看似油油的,但吃起來沒有膩的感覺。新疆羊肉羶味較少,而且香又嫩,就連平日不吃羊的朋友也把整隻羊髀幹掉。至於加入孜然、鹽和辣椒的烤羊肉串,就是每天吃也不會厭,回到南方及香港亦再難找到如此正宗口味的羊肉串了。

■旅遊錦囊

交通﹕

最佳旅遊方法是包車遊覽,找土生土長的包車師傅或旅行社最穩陣,因他們熟悉當地情况,亦可代為安排住宿和膳食等;王晶師傅是我們曾找的車隊,可直接搜其手機號微信13579981574聯繫

住宿﹕

庫車有各種旅館及約三至四星級酒店,包車師傅或旅行社可代為安排及訂房

˙天山庫車大峽谷

地址﹕庫車縣217國道1025號8公里北側

入場費﹕45人民幣(約52港元)

註﹕峽谷來回需約兩小時步程,宜穿登山鞋或運動鞋,沿路亦沒補給,記得自攜飲用水,谷內部分地段較陰涼,宜備薄外套

˙克孜爾千佛洞

地址: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鄉明屋塔格山斷崖上

入場費﹕55人民幣(約63.5港元)

註﹕佛洞內嚴禁帶相機,須寄存在儲物櫃中,手機在職員批准下或可拍照

文、圖﹕卓文慧

編輯﹕梁小玲

美術﹕SIUKI

travel@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