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紮鐵工潮十年 紙上回顧巡遊

文章日期:2017年09月03日

【明報專訊】二○○七年八月爆發的紮鐵工人大罷工,在港九各地點起火頭處處。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十六天曠日持久的大罷工,是紮鐵工人回歸十年積存下來一腔怒火的總爆發。

回歸前工資:一千二百元

「回歸前工資一千二百元,八小時工作,回歸後金融風暴,到了二○○三年,沙士,經濟落到谷底,長工工資慢慢跌到只有六百元,或甚至更低。」現紮鐵業團結工會(職工盟屬會)總幹事黃惠民,當年還是工人,八月八日隨工友到工聯會屬會「紮鐵工會」開會﹕「工聯會那邊出了通告,要求將工資由二○○七年之前的八百元,八小時三十分工時,加到九百五十元,回復八小時工作。」

以往每年八月,是紮鐵行業勞資談判的時候,勞方代表是工聯會屬下的「紮鐵工會」,資方則以各大紮鐵工程公司組成「紮鐵商會」為代表,當然,每年訂出的工資調幅,無論最後資方接受與否,不過是「散工」的指標價,地盤上的工程公司是否跟隨,又是另一回事。

而幾乎於同一天,位於天光道及靠背壟道交界的長實地盤,即今天的豪宅「半山壹號」,紮鐵工程公司「天和工程」便要求屬下的紮鐵工人增加工時至八小時四十五分,但每天工資只加三十至五十元。

「那時(工聯會會員大會上),有一位聲稱是靠背壟道的管工,說當日中午時分,僱主在工友休息的架步出了memo,大家便好『慶』。」該通告,是大罷工的最後一根稻草。

八月八日 天光道地盤 工潮主戰場

天光道地盤是工潮的主戰場。

八月八日,天和工程公司的通告,點燃了工人積累的怒火,當時隨即有工人在地盤內停工,有些更揮動鐵枝以示憤怒,「蛇頭」亦幫忙號召各處工人到天光道地盤加入罷工,約二百名紮鐵工人將「半山壹號」的建築地盤重重包圍。

初時地盤工人沒有明顯組織,在對工聯會漸漸失去信任同時,也不見得與職工盟或其他到場支援的團體建立信任關係。最初幾次在地盤出發的遊行亦見組織鬆散,直到八月十一日雪廠街「瞓街」堵塞馬路一役,兩天後,工聯會向警方申請在天光道行人路集會,並在現場呼籲工人復工,以及自行決定是否接受「鐵商會」的方案(八百五十元,八小時十五分)﹕「當時工友好嬲,這和你們工聯會最初提出九百五十元,八小時工作,相差太遠了吧。」憤怒的工人向工聯會代表擲廢紙皮、潑水,代表最終狼狽離場。

自此工潮慢慢轉為由職工盟主導帶領,早上十時到天光道開始罷工集會,成為了工潮的協定。

八月九日 荃灣工廈 商會外衝突

八月九日,約三百多名工人乘坐旅遊巴到禮賓府外請願,未幾,他們收到消息,紮鐵商會正與某些「工人代表」舉行會議,大批人立即湧到商會位於荃灣柴灣角街榮興工業大廈的會址,試圖進入商會。

大廈保安見狀欲鎖上大閘及關閉升降機,但工人最後亦成功上到位於十九樓的商會,其間一片混亂,有人推撞商會玻璃門,商會招牌及射燈被砸爛,在場警察出動防暴盾及警棍戒備。

八月十日 油麻地地鐵站 颱風下靜坐

八月十日下午,天文台掛起八號風球,工人在風暴中發起遊行到政府總部。

當時工人還未有意識要採取有紀律的群體行動,有居民組織經驗的黃惠民便自發當起遊行糾察,沿途安撫工人情緒,包括在經過廣華醫院門外時降低聲浪,以免打擾醫院病人。

遊行隊伍到達油麻地消防局外,遇上警察築起人牆阻擋,指工人走出彌敦道會阻塞交通,而且渡輪在風暴期間已停航,要求工人結束遊行;大批工人湧入油麻地地鐵站內,意圖乘搭地鐵到中環,卻又遇上風球下趕回家的人潮,於是改為在地鐵站中靜坐至傍晚方散去。

八月十一日 中環 失控難團結

八月十一日,工人繼續前一天未完成的遊行,大批人從天光道出發,乘搭渡輪過海,到達政府總部門外。現場瀰漫一片焦躁不安,工人面對下一步應該如何不知所措,也無法與現場無論左中右的工會或團體建立互信,當時一度傳出時任勞福局長的張建宗會出來與工人對話,到後來遲遲未見政府派代表到場,部分工人終於按捺不住,衝到雪廠街及皇后大道中交界的馬路,堵塞交通。

雪廠街一役展示了工人之間缺乏團結溝通的一面,當時有份參與的街工幹事、現工黨區議員麥德正,在撰寫工潮日誌時回顧,形容當時的工人處於原子狀態,隨着集體的情緒而各自行動,也失去大眾支持。

九月五日 銅鑼灣山 行動升級

九月五日,工潮進入第二十九天,勞資談判未見突破,紮鐵工人將行動升級,在大圍銅鑼灣山一地盤外,試圖阻止接載工人到地盤開工的旅遊巴,過百警察到現場增援,與工人發生拉扯推撞。

九月九日 特首開腔

九月九日,工潮尾聲,勞資雙方維持膠着狀態,事後不少工人將悉尼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的一次會面視為工潮的突破點。當日行政長官曾蔭權在與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後,首度開腔提及紮鐵工人罷工問題,表示「希望勞資雙方以冷靜、務實的態度解決問題,盡快返回談判桌」。當時不少分析認為,隨着曾蔭權高調「請示」中央,平息工潮「指日可待」。

九月十二日 海港政府大樓 談判成功

九月十二日,勞資雙方在政府官員介入下舉行第七次會談,過程長達六小時,最終決定工人的日薪加至八百六十元,工時減至每天八小時至下午五時四十五分。持續三十六天的紮鐵工潮亦畫上句號。

工潮二三事

宣傳車 穿梭地盤爭取支持

經歷了工潮頭幾天的混亂狀態,工人逐漸了解到團結的重要,隨着職工盟在取得工人信任,取得帶領位置後,工潮亦發展出以長期罷工作目標及制定短期行動的方向。

為了號召更多紮鐵工人參與工潮,工會幹事租用了一輛廿四座的旅遊車,帶着大聲公和標語牌,到各地盤向建築工人進行宣傳,呼籲紮鐵工人罷工,以及爭取其他工種工人的支持,甚至取得不俗成績。自此「宣傳車」成為了「天光道集會」以外的「常規行動」。

特派團 過大海呼籲

組織起來的工人氣勢如虹,工潮中期,部分紮鐵工及工會幹事組成「香港紮鐵工人糾察隊﹕澳門特派團」,到澳門幾個大型賭場地盤,呼籲在澳門工作的香港工人回港參加罷工。

黑社會插曲

踏入九月,為免阻礙學生上學,罷工工人撤出土瓜灣天光道,移師陣地到上環海港政府大樓勞工處總部,又將集會改往荃灣如心廣場進行,在荃灣一地盤,曾發生懷疑有判頭電召黑社會分子到場護送工人開工的插曲。

千人遊行 擔鐵難擔家

工潮中期,紮鐵工人獲得社會公眾支持,麥德正憶述,於八月十九日和八月二十六日發起的兩次遊行,分別有一千五百人及二千五百人出席,是工潮的高峰,除了社會各界團體聲援,也有工人的家眷子女到場獻花,場面溫馨感人,其中工人在遊行隊伍中抬着鐵枝進場,「擔得起條鐵,擔唔起頭家」的標語亦成了工潮的最佳寫照。

各界籌款集氣

為了應付規模日益擴大的工潮,關心紮鐵工人的各界人士成立了支援陣線,並成立「支援紮鐵工人基金」,籌款支持罷工工人的生計,當時商業電台還在大氣廣播中連續一星期為基金作宣傳,也奠定了日後這種支援曠日持久大型罷工的模式。

影響﹕新工會成立 增談判籌碼

不少人將是次紮鐵罷工視為一場慘勝,因談判最後得出的工資調幅,只比最初資方提出的八百五十元多出十元,但黃惠民認為,是次談判的關鍵是工人工時重回八小時,對於在日曬雨淋下工作的紮鐵工人而言,是一次重大改善;而另外一個關鍵性影響,是該次工潮催生了職工盟成立屬會「紮鐵業團結工會」,日後資方必須同時跟兩大工會談判,工會也要諮詢工人意見,過程透明,為日後爭取薪酬調整奠定了基礎。

註:現時紮鐵工人日薪為二千三百七十元(未計強積金),工時八小時,每年六至九月有額外十五分鐘休息時間

回顧與展望

今年是紮鐵工潮十周年,職工盟等多個團體將合辦一系列工運回顧與展望活動,包括紮鐵工藝導賞團、講座、紮鐵工潮照片展及工潮勝利十周年大慶典等,相關團體稍後會公布詳情。

資料提供︰黃惠民,「麥德正:2007年紮鐵工潮日誌」惟工新聞連載

文﹕梁仲禮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