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藝.報道:港台純文學之旅 一個文藝理想的實踐——《文訊》雜誌三十四年文學之路隨談

文章日期:2017年09月04日

【明報專訊】以「旅遊」作為年度主題,第二十八屆香港書展七月在香港會展舉行。台灣今年在文化部的支持下,以「書業風景裏的台味組合」為名在香港書展設立台灣專區,分為獨立書店、獨立出版、台灣非政府組織(NGO)和文學出版四個區塊,以不同面向展現台灣的書業現狀。

其中,《文訊》雜誌社匯聚爾雅出版社、洪範書店、紀州庵文學森林呈現純文學台味組合,七月二十二日,邀請「小說引力:華文國際互聯平台」專案入選作家平路、鍾文音一同前來香港,與香港作家黃勁輝、袁兆昌,分別對談「文學島行——婆娑史話」與「文學歌行——追尋自我之心」,港台作家激盪文學火花。藉此契機,《文訊》雜誌社長兼總編輯封德屏更向香港讀者介紹《文訊》雜誌三十四年的文學之路,並與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作家兼評論人鄧小樺對談,暢敍彼此多重身份下,空間、媒體、文學作品的發展與期望,企盼激勵有志文藝的新血。

台灣現當代文學的資料寶庫

三十四載默默耕耘,《文訊》雜誌社已成為台灣文學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發展進程也是自有淵源、一波三折。一九八二年,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為了服務作家和藝術文化界人士設立「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次年創辦了《文訊》雜誌,蒐集、整理文學史料,為文學歷史奠基。每一個作家,就是一個文庫,同時,散落於讀者、藏家手中的相關詩刊、文學雜誌,中心也會努力收集並一期期整理和典藏。資料中心更完整典藏了台灣重要的作家作品,資料之全面,甚至令作家本人及家屬都感到不可思議。

有人稱,它不僅是台灣現當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獻給世界研究台灣文學者的資料寶庫。

然而在商業社會,純文學的道路無疑是艱辛和坎坷的。二〇〇三年,國民黨宣布停止支持《文訊》的經營,消息披露後得到的回應、支持與關懷,讓《文訊》的發展之路有了新的轉機。幾個月後,關係着《文訊》存續的「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成立,同時,面對市場的嚴格考驗,雜誌社也在不斷尋找一切可能的資源與合作,在不穩定的財政狀態下持續經營。再次的突破是在二〇一一年,《文訊》雜誌社大膽接下了台北市文化局的「紀州庵文學森林」,利用這個空間,舉辦各式文學演展活動,多年舉辦超過一千場展覽表演、文學講座、作家對談、書籍分享會、人文課程、藝文導覽等各式各樣藝文活動。今時今日,已成為台北著名的文學地標。

這些豐富的資料,是寶庫,也是甜蜜的負擔。封社長說:「史料的價值不只在保存記憶,更要創造記憶。」明年恰是《文訊》雜誌社的三十五周年,「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將正式公開給大眾,通過電子化、自動化的方式,公眾可網上查閱相關資料,以培養更多文藝愛好者和研究者。目前,中心正在密鑼緊鼓的籌備當中。

港台純文學同行

香港文學館的重要「推手」鄧小樺對《文訊》雜誌社和「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的發展歷程表示「感慨也激起了很大的熱情」,她表示,三十五年是非常深厚的根基和寶藏,而香港在這方面非常薄弱。無論是香港或台灣,文學之路都是孤獨的,鄧小樺憶述二〇〇九年一群香港作家學者聯署向政府倡議設立「香港文學館」,但持續倡議無果,其後民間建立「香港文學生活館」,以低廉的租金租用灣仔富德樓單位,在一個小小的空間不斷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凝聚文學的人口。期間,她多次去台灣取經。她認為,「台灣離我們不遠,在文學展演和發展過程對香港影響和啟發非常大」,其中「香港文學季」的靈感就是源自於「台北文學季」。

鄧小樺笑稱,香港沒有什麼厲害,但是在「寂寞」的經驗上非常足夠,習慣了不被理會,她期望和各地熱愛文學的朋友一起,堅持走下去。

(撰稿人為本版特約記者。)

●傅曉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