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義,告別妻子遺體的日子

文章日期:2017年09月08日

【明報專訊】學生說早安老師,老師卻靜默不語。「大體老師」,即生前簽署遺體捐贈並被用作醫學研究的死者。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拍攝林惠宗安排離世太太徐玉娥捐贈遺體事宜,過程繁複,遺體需被浸在防腐劑三年,其間置於在台灣北部的天主教輔仁大學。可是林家住在中南部嘉義,林惠宗每隔一陣子就會開車北上「探妻子」,長途跋涉。由於媽媽一直未能入土為安,女兒感到心痛,影片同時訪問解剖學教師及學生,構成一場生死體會。

紀錄片導演陳志漢由二○一三年開始籌備及拍攝,翌年用十多分鐘短版參加新北市紀錄片獎並贏得優選作品。今年三月,長版正式在台灣上映(約七十分鐘)。筆者最近在香港看完試映後,聽到不少電影愛好者討論到此片電影語言略為中庸,剪接手法及起伏鋪設很「正路」。

的確,看紀錄片無非兩件事,看手法,看議題。早前跟本地紀錄片節負責人聊過,他指台灣紀錄片發展狀况比香港好的地方,主要是因為政府及商業機構資助較多,亦多些機會在院線放映。因此,不難理解為何台灣愈來愈多勵志或感染的題材,手法亦令主流觀眾易入口。當然此乃行內人分析片種走勢。有人較重視手法,有人較重視議題,注意是「較」,即是兩者都重要,只是比例分佈。此片在台灣放映後,由於題材挺有教育意義,林惠宗對妻子之愛真摯,反應都正面,大讚其「洋葱」。

對於此片,討論集中在遺體捐贈仍有巨大困難,主要聯繫華人社會及宗教之固有觀念,這就不用多說了吧。個人而言,着眼點不小心落在一個地方:嘉義。嘉義有點算是鄉下地方,反正當地人會自諷是全台「好山好水好無聊」之一,最廣為港人認知該是棒球電影KANO。

遺體浸防腐劑像種水果

數年前,曾有氣有力當背包客環台一次,當時到了嘉義的民宿,內裏是小清新裝潢,可是一位滿身刺青的大叔來迎接。誰知他人好客豪爽,說自己曾跑江湖,結婚後收山多年,現在想帶旅客看看家鄉之美。當天恰好端午節,他送上地道蜂蜜甜糉,又開車帶住客去吃水果,沿途經過片片翠綠田園。突然,在一個路口停下來,一隊神明及鑼鼓橫過馬路,原來就是當地宗教儀式「陣頭」。這些畫面幾乎都能在《那》中找到,嘉義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如此一來,大概更能理解家屬心情。林惠宗聊到妻子遺體要一步一步浸防腐劑,親友即說像種植水果,要等時機,反映他們成長在農產之鄉的影響。而林惠宗在片中亦有參與參拜,帶出宗教及鄉親可能會有所壓力。加上,妻子遺體完成教學使命後,林惠宗一家要決定把骨灰放到台北還是家鄉。女兒非常焦慮地說﹕「媽媽在台北沒有很多朋友啦……台北太遠,也不能想去就去。」由此可見嘉義與台北的距離,令他們多麼糾結。

我們外人看,乘高鐵來往南北不過是一個半小時,開車就要三小時。可是,分隔他們每一公里都是生死的思念,以及提醒遺體捐贈帶來的文化衝突。無論創作者想表達什麼,用什麼手法震撼人心,最後仍是接收者自己詮釋。或者可以從嘉義此地切入,感受台灣中南部那片靜默的陽光午後。 

(9月特別放映:bc.cinema.com.hk

文:小東

圖:安樂影片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