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講古 飛甩老套

文章日期:2017年09月16日

【明報專訊】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常隨着時光流逝而被遺忘,舊書籍、報章、電影記載着的珍貴資料,如果無人翻閱,就會石沉大海。幸好,科技日新月異,保存歷史和文化的方式亦愈來愈多。有年輕人合辦專講香港舊事舊物的facebook專頁,也有人利用模擬動畫留住功夫文化。舊酒換上新瓶,同時灌注了新動力。

「多史」青年 fb老照片引粉絲獻寶

「學校總教百多年前的事,與我們又有何干?」24歲的Lloris大學主修歷史系,現也從事歷史相關工作,感覺自己讀的做的一直不獲大眾關心。1年前他忽發奇想,大家對嚴肅的歷史事件沒興趣,如果挖掘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集結起來,又有沒有人看呢?想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香港人應該認識香港的歷史」。

於是,Lloris與就讀浸大人文學的Heidi在各大學的「Secrets專頁」招募人手,近百人表示有興趣,兩人逐一跟報名者溝通,最後選出15人。Heidi說:「有些人有很多構想,但我們當時只想開一個專頁;也有人是醫科生,顧慮到他們的課業量,我們只好婉拒。」眾成員開了一兩次會後,「港識多史」fb專頁在去年11月成立。

梳理書報 「有圖有真相」

成員現已增至20人,有的負責寫文章,也有法律和技術顧問。組織最少每月開會一次,大家可以隨意分享自己有意或正在做的題目。每人都是獨立的作者,不用得到批准或通過,只要有興趣和信心,沒有不能做的題目,交稿時間和頻率亦無限制。

成員各有不同背景,興趣迥異,有人鍾情美食,有人獨愛行山,故專頁有各式各樣的歷史故事。然而每篇幾百字的故事背後,都需時數星期預備。

他們指,政府有中英文舊報紙的資料庫,查到有用的資料,會在搜索引擎再搜查,反覆核對,當然也會借用題目類近的書籍。有時舊報紙掃描像素不高,閱讀有困難。有時也遇到古今用詞不同、各報章的譯音有別而拖慢蒐集資料的時間。Heidi舉例指,之前做一篇節日大餐的文章時,發現情人節舊名為「聖華倫天奴日」,聖誕節則為「耶誕節」。成員Rory憶述,他亦曾花3星期時間搜尋粉嶺機場的資料,原因是各報道的用詞不盡相同,所載資料亦不多,需要時間琢磨。

他們的文章亦「有圖有真相」,除附上報章截圖,也有大量珍貴的老照片。他們幾篇關於舊時樂園的文章裏有大量相片,一問之下才知得來不易,原來先要找尋相近題目的書籍,發現有關的老照片後,再從其列明的攝影師入手,找到他們的影集,就有機會找到更多有用相片。此外,他們也極力推薦香港大學的資料庫,說只要與香港有關的圖片,任何主題也找得到。

媒體出版文章前,會有編輯檢查資料正確與否。「港識多史」又有否這樣的編制?Heidi坦言:「人手不足,我們最多只可檢查錯字。翻查歷史資料需時,我們每星期推出2至3篇文章,無法每篇都重新覆查,但大家寫文章時會格外警醒,因為知道歷史不能出錯。」

學生長者齊讚好

此外,閱讀文章的讀者也會幫忙檢查,有時他們會主動指出文中有錯字,或有可補充部分。例如,Rory那篇粉嶺機場的文章推出後,因文中以「曾經存在」形容機場,便有從事航空業的讀者補充,此機場的機場編號仍然有效,故可算是從沒有消失,又張貼不少他們遍尋不獲的相關圖片,令文章更完整。

他們亦曾介紹一個大埔舊日的樂園,名叫「松園仙館」,文章推出後,一個中年讀者主動接觸他們,原來他曾遊覽當地,亦拍攝了不少相片,以及存有當年撰寫的遊記。有了讀者第一身經歷的補充,又令文章生色不少。Heidi說:「可見歷史可以是每一個人的事,這也是我們設立專頁的目的之一,讓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

他們的fb專頁吸引了不同年齡的讀者,從學生到65歲以上人士也有,每篇文章的「讚好」數量也穩步上揚,建立了穩定讀者群。他們深感欣慰,認為有助更多人認識歷史。

Lloris指:「傳統課堂的歷史予人感覺遙遠,教授方式硬邦邦,像是拒人於門外,但有趣的歷史故事能讓人慢慢培養興趣。」Rory也認為,這樣的方式能吸引讀者自行再發掘更多背後故事。Heidi則笑着總結:「就像看維基百科一樣,看到一個條目,會忍不住不斷按進去,看個不停。」

解構大學人與鬼

因取得中大崇基學院「圓夢計劃」的資助,「港識多史」接下來打算推出實體季刊,第1期在10月出版,因大學建築常以名人命名,他們打算介紹那些人物背後的故事,也會解構在大學流傳鬼故事的歷史背景,暫定推出1500至2000份,在大學校園派發。

林世榮翻生 大耍鐵線拳

有賴現代科技,歷史不再只存在於實體書本或影片,還可保存在網絡上,甚至可透過更多形式活現觀者眼前。今屆香港文化節的「電影.社群.百年嶺南洪拳」展覽,就借助嶄新科技以聚焦於洪拳,這種在香港流傳過百年的武學文化。

最受矚目的,應是耗時4個月製作的林世榮「鐵線拳」模擬動畫,由昇飛國際數碼特效及Waterproof Studio合作炮製,並由香港城市大學建議及指導。昇飛國際的數碼特效總監黃宏達指,計劃共分兩部分,一是以「數碼複製」形式重塑林世榮的樣貌及身體,二是把打拳時的動態與模擬的林世榮影像結合。

舊照重塑 一呼一吸也清晰

他解釋,研究人員利用舊照片複製了林世榮的樣貌及身體線條等,再以雕塑技術逐一重塑,就連衣服的紋路、線條也一一勾勒。團隊也因應人吸氣、呼氣的動作,為「林世榮」模擬呼吸時身體及衣衫的起伏。

動態方面,團隊邀請林家洪拳第4代傳人林存浩合作,先在對方身上貼上17個感應器,再請他演示一次鐵線拳的動作,電腦實時捕捉動態,能清楚看見各關節的移動軌迹,有助更完美重現拳法的動作。成功捕捉鐵線拳的動態後,團隊將之與林世榮的模擬影像結合,以科技重現林世榮親打鐵線拳的影像。

展覽由中華武學會主辦,詳細解說香港洪拳兩大流派的發展及傳承,亦以3D技術重現劉家洪拳宗師劉家良的功夫電影,市民可免費入場參觀,展覽將於9月25日完結。

文:段曉彤

圖:黃志東、劉焌陶

編輯﹕王翠麗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