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研究證實 香港海水充斥微塑膠 最高紀錄:一桶維港水 平均6.4件

文章日期:2017年09月17日

【明報專訊】香港真的很落後。早前一個有關科技創業的活動上,創新及科技局長楊偉雄被內地基金創始人嘲諷只值零分,見笑了,其實零分的何止科技一環,有關微塑膠對生態禍害,世界各地先進地區的討論近幾年沸沸揚揚,香港呢?

搜尋環境局有關微塑膠的新聞,最近一則已經要數兩年前,立法會上,局長黃錦星回應議員質詢,指「微細膠粒(微膠珠)對環境及生態的潛在影響,是一個新興的環境課題,國際間還未有一個共識或是結論……」,話雖如此,遠至歐美、近至鄰近地區如台灣,卻經已立法禁止製造及輸入含有微塑膠的個人護理產品,或定立禁售時間表,是未有共識還是追不上共識?

局長又答:「在本港,有關微膠珠的資料和研究很有限,亦沒有統計在本港出售含微膠珠的美容及護膚產品的數量及有關清單……」相關的統計清單,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後來做出來了,至於研究嘛,本地有大學剛發表於去年完成的一項研究,結論確認本港海洋有微塑膠污染的問題,更有證據顯示,污染源來自本地污水排放,不知局長有沒有看見?

海水﹕護理化妝品 最大元兇

.取樣四區域污染物有入無出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及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一眾學者,去年完成了一項有關本地海洋及沉積物中,微塑膠污染程度的研究,有關學術文章於今年二月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發表。

研究團隊在二○一五年六月至二○一六年三月期間,在四個近岸區域收集海水樣本,分別是深灣、吐露港、青衣及維多利亞港(見地圖),以浮游生物網(plankton net)收集海中雜質,負責研究的中大陳竟明教授說,以上選址屬於「landlocked」海域,接收了城市排放的污染物後,有入無出,只能靠每天的潮汐漲退來清洗:「每一個過程拉(網)半小時,拉住水辦(water sample),比如這裏是大埔,便由回歸公園沿着科學園外邊一路拖,來到馬鞍山對開。」

.圓珠膠粒佔逾九成

收集回來的水辦,會先加入雙氧水殺死水中的微生物,剩下的殘剩物經過幾重過濾後,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及統計,結果發現,最嚴重是二○一六年三月份的維港(西九龍段),每100立方米海水錄得35,642件微塑膠!一般辦公室的桶裝蒸餾水為18公升,若把100立方米維港海水裝入蒸餾水桶,平均每桶就可找到6.4件微塑膠。(1立方米=1000公升)

仔細將這些微塑膠分類,當中珠狀及類珠狀的,佔96.8%之多(見圓形圖),研究報告分析,由於一般塑膠廢物難以分解成圓珠狀,由此推斷污染源為護理及化妝品中常見的微膠珠。

.污染源頭包括本地

那如何確定這些微膠珠是來自本地?香港不是常抱怨,天空常接收來自珠三角的污染物,那香港海域的膠含量,會否又是受惠於大灣區塑膠廢物一體化?

早前由香港教育大學負責的研究發現,香港海灘上,微塑膠幾乎無處不在,當中西面海灘如屯門龍鼓灘,雨季期間的微塑膠含量尤其多,因此估計有可能與珠江流域污染有關;但今次中大的研究發現,近岸海域中發現的微塑膠含量,在不受雨水及珠江流域影響的旱季尾,即三月份,錄得最高紀錄,因此推斷,微塑膠的來源除了珠江外,本地排出未經處理或未有效處理的污水也是一個重要源頭。

污水﹕本地膠粒污水流入海

.雨水渠 點會有微塑膠?

為了進一步確認,中大研究生麥曙華,現正進行另一項研究,分別於沙田污水處理廠、昂船洲污水處理廠、油麻地避風塘以及觀塘渡輪碼頭的下水道渠口(stormwater outfall),收集準備排出海面的污水樣本,初步發現污水中所含的微塑膠含量不少,比如以油麻地避風塘為例,每100立方米污水錄得超過二十萬件微塑膠,遠比維港錄得數字為高,下水道渠口本應收集市區雨水渠的污水,卻錄得驚人的微塑膠含量,可能涉及駁錯喉管、非法傾倒,或雨水冲洗建築物外牆時油漆剝落的微塑膠。該研究仍在進行中,進一步結果有待公布。

渠務署回覆查詢時指,現時香港污水處理廠的設計並未有針對性地處理微膠粒等物質,但這類殘留物質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有相當部分會被一併除去;由雨水渠道收集和排放的雨水,一般並不需要經過特別處理程序。

.實際污染更嚴重

實際上我城製造的微塑膠污染,可能遠超以上數字,早前教大研究便估計,香港人使用護膚及化妝品產生的微膠珠,年均可達三千四百億件。國際上,微塑膠的定義為小於5毫米的膠粒或碎片,有些更小至數微米(1微米=0.001毫米)。以上提及的兩項中大研究,只針對54微米及153微米以上的微塑膠,因此香港海水中的實質含量,可能比研究發現的更多。

食水含量尚待研究

以往我們總覺得微塑膠距離自己很遠,某外國研究發現,某某國的小龍蝦體內發現微塑膠,某國又發現國民每年或從貝類海鮮吃下幾千件微塑膠,但隨着愈來愈多本地研究結果面世,也許香港在應對微塑膠污染上是時候與國際接軌。

上星期美國非牟利新聞機構Orb Media公布調查,指在多國食水中也發現微塑膠的蹤影;既然微塑膠在香港無處不在,細小如微塵的膠粒會否隨空氣或降雨跑進我們的水塘中?我們購入的東江水又是否安全?目前水務署的食水過濾系統,能否有效將大小只有數微米的微塑膠隔除?

截稿前,收到環保署的最新回覆,由兩年前局長的話︰「環境保護署會考慮在本港進行研究,以更準確評核微膠珠在本地的影響,和引入規管的需要。」變為「正密切注意國際間和本地學者相關的研究,並計劃在本港進行研究,以評核微塑膠在本地的影響和引入規管的需要。」水務署則指,假如國際及本地大學研究發現,食水中塑膠纖維物質對食水安全構成風險及定出標準,會與專家研究將塑膠纖維物質納入監測和採取相應措施。由考慮到計劃,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陳竟明的研究團隊即將着手研究香港食水中的微塑膠含量,我們將密切跟進。

■微塑膠有害?

吸附污染物 間接食落肚

除了膠粒本身,製造過程中為了改變膠粒質素而加入的添加劑,本身有毒。在海中,膠粒也是污染物「磁鐵」,表面容易依附及積聚有毒物質,被水中生物誤吞後進入食物鏈,最後經海產進入人體。

早前綠色和平亦發表過Plastics in Seafood的文獻研究,指港人常吃的海鮮中,多達170種體內發現微塑膠,陳竟明認為,膠粒多數在魚的內臟中發現,如果只吃魚肉的話,對人體影響有限,但一些過濾性生物,例如蠔、青口等,由於我們是一整隻吃下,吃到微塑膠的風險亦會相應增加。

了解更多

中大、公大:本地海洋微塑膠污染研究

網址:http://bit.ly/2x3ezcn

綠色和平:香港市面微塑膠產品名單

網址:http://bit.ly/2dnrUpe

文﹕梁仲禮

圖﹕梁仲禮、研究報告、明報製圖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