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物生活誌﹕修履達人 讓波鞋重生

文章日期:2017年09月17日

【明報專訊】由跌跌碰碰地蹣跚學步起,我們一雙腳便得到不同款式的鞋保護。

雖然,腳,我們都只有一雙,但鞋呢?

由最初上學穿黑皮鞋,運動穿白球鞋,回家穿拖鞋開始,不論男女,我們擁有的鞋子都愈來愈多;有些功能不同,或因場合所需,又可能是工作規定,當然,更多是被鞋的外貌(或其廣告)吸引……總之,鞋履可說是我們一生人擁有最多的東西之一,然而,在穿過了無數鞋子後,我們對它的了解有多深?

對它的喜愛又是否只流於表面?

從今期受訪的「鞋藝堡」成員——林立業(Michael)口中,或可得出一些端倪。

踏上新「履」程 設計師變補鞋匠

Michael未加入「鞋藝堡」之前,在香港修讀平面設計,因此順理成章地加入了平面設計師的行列,一做便是五年。熬夜,趕死線,和客戶周旋等設計師必經的遭遇,Michael當然沒有錯過,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拉扯,總會使人重新思考,希望尋回真實的自己和初衷;如是者,二○一二年左右,Michael終於明瞭自己真正喜歡的,是工藝技術類要落手落腳做的事情,而不是終日對着眼花撩亂的電腦熒幕,因此他便選擇到澳洲working holiday,並找了一個做鞋的課程來讀,逐漸步入「履」的世界。

把故事稍稍回帶,其實Michael還未去澳洲前,已有位熟稔的中學同學——阿傑,是從事開鎖補鞋等工作的,並因在報章上看到一則位於西貢的補鞋舖招頂廣告,因而接手了一間做了十年的小舖。那時候,Michael的身分只是夾份錢當投資,還沒有在店內幫手,誰料後來在澳洲仍未回港時,阿傑已找了朋友Thomas加入,且在油麻地增添了分店;如是者,二○一四年Michael返港後便和阿傑及Thomas一起商量,終於成為「鞋藝堡」動手的一分子,在並油麻地分店駐場,正式展開修鞋職人之路。

修「履」新方向 波鞋客製改色改款

相比起上一輩對物件的珍惜程度,Michael在物質豐盛、速食消費氾濫的年代入行,加上皮鞋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已不如往昔,所以他心裏對修鞋的方向早另有盤算﹕「修整皮鞋的需求其實愈來愈少,加上皮鞋的價錢相比以前便宜了, 除非舖頭開在中環,否則市場太細,只做皮鞋的話一定不夠做,所以一開始加入鞋藝堡落手做時,已經是打算修波鞋的了。」沒料到,波鞋雖然也不是什麼昂貴的鞋款,但原來在香港有不少波鞋狂迷,既喜歡收藏些特別版或限量版波鞋,也喜歡在社交平台分享,甚至不少想更改物料、顏色配搭等,以擁有個人化的波鞋為興趣。日子久了,他們不但成為Michael的長期客仔,也帶來不少挑戰,最後不單是一宗生意,有幾個客人更成為了一起嘗試和鑽研波鞋的朋友呢!

愛「履」的掙扎 為滿足感蝕住做

轉眼間,做了幾年修鞋,店舖也因租金問題從油麻地碧街地舖搬到了旺角通菜街樓上舖,雖然現時每星期平均處理七八十對鞋,生意尚算穩定,但危機感和個人掙扎仍不時出現﹕「修鞋這行最多只是維持到生計,一加租其實就無得做,又要搬……個人心理上的掙扎就兩方面啦!一方面是開價問題,眼見客人拿來的鞋價值不算高,維修費差不多貴過買雙新的,但收得太平又分分鐘工錢料錢也不夠,除了把鞋修好後的滿足感外,實質收入不成正比,有時甚至蝕做;做得維修當然追求做得好,點樣拿捏到平衡點呢?所以其次就是有時都會想是否需要放棄,做回平面設計的老本行呢?無法啦!香港始終經濟掛帥,手工業都被忽視嘛……」說話時常面帶微笑的Michael,提到此問題也不禁流露出一絲無奈……

無法替代的「履」 穿耐了更耐穿

最後,和Michael談到現在人們還有多珍惜鞋子的話題,發現情况其實未如想像中差,隨便丟掉舊鞋的當然仍是大多數,但因鞋和一般衣物不同,鞋子穿著久了,其軟硬度和合適度都會比新鞋好,尤其是某些曾「共患難」的鞋子,例如行山鞋、皮靴等,帶點風霜經歷的話,不但比較好看,也多了一份情感上的價值;甚至如攀石所穿的特殊鞋款,更需要一段所謂「開鞋」的使用時間過後,才能變得合腳,攀起石來才能揮灑自如,這些鞋款一般都比較多人願意修整。此外,有些品牌當年生產線仍在歐洲,手工較佳的鞋子,即使修補的價錢不便宜,但買新的話,用料和造工都已不能同日而語,修整完成後很大機會比新鞋還要舒適耐穿呢!

■簡介﹕萬物皆有情,擁有非必然,與其亂丟棄,何不試維修?

作者簡介﹕王天仁,中大藝術系畢業,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十多年,近年多主持到校工作坊及以文字分享,最新挑戰是以臨街地舖經營複合藝文創意空間——合舍。

www.facebook.com/FormSocietyHK

受訪者﹕鞋藝堡

www.facebook.com/regalrepair

文﹕王天仁

圖﹕王天仁、三三、受訪者提供

編輯﹕林信君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