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Say:2017年+天台學校+殖民地教育=

文章日期:2017年03月21日

【明報專訊】本文無意探討任何政治或歷史得失,因《基本法》第六章第136條中,已清楚釐定本港在「原有教育制度的基礎上」發展和改進,故本文只是想社會討論以下算式對今天教育的影響﹕

「2017年」+「殖民地教育」+「天台學校」=「今天港式教育」。

英治時期的英文教育

今天香港的學生,在很多國際水平的評級排名很高,殖民地教育對此有着極大貢獻。但殖民地的本質,在於鞏固政權本身的統治地位和利益,並延續被統治者對殖民地政權所提供的利益,殖民地教育自然成為殖民地政權預備下一代的潛在利益價值而生。

從歷史角度來看,殖民地教育不以「控制與剝削」的角色出現,反而以「施恩者」的姿態。簡單點說明,港府當年為了訓練翻譯人才,方便經商及行政管理,自然會把學校的英語科設定為最重要的科目。英文中學變成最受歡迎的中學,中英兼擅的學生便能進入大學,成為社會精英,藉着語文教育來改善生活。

直排坐、機械抄寫的由來

日治結束後,香港同時面對校舍被毁、桌椅校具不敷應用;以及因國共內戰大量群眾湧入香港,令學額遠遠供不應求,出現嚴重的兒童失學問題,也為社會帶來治安隱憂。港府在1947年公布多項《學校應守規則》,亦在1950年擬定「十年建校計劃」,希望在十年內提供足夠學位,收容適齡的小學兒童和希望升讀中學的學生。

除了港府的措施,戰後很多民間慈善團體、宗教團體、工會、同鄉會,都相繼在舊式樓宇開辦了不少義學和識字班。孤兒之父微勞士牧師在1950年代,建議港府在徙置大廈的天台上設立小學,為基層孩子、童工及街童提供教育機會,天台小學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誕生。到了1963年,香港共有147間天台學校,學童達43,566人。

天台小學是五年制,不設六年級。由於地方有限及設備簡陋,天台學校的四五年級安排在早上上課,稱之為上午班,一至三年級是下午班,學費大約是每月二至三元。由於天台學校沒有課室,加上教師人手短缺,上課時會把學生桌椅排列成直行,一行代表一個年級,由一個教師同時教授兩至三級的學生。因當時的辦學目標,只是讓學童識識字、學學算術而已。教師如何同時教授不同程度的學生?教師會先教授一級學生一些詞語或句式,再讓他們在練習簿上抄寫四次,或機械式重複做同一題型的數學練習,以騰出時間教授另一級的學生。

今天港式約定俗成的教育

在2017年,如果一間小學的課室及教學模式,仍然是以語文為主導,安排學生直排而坐,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操作,功課以「抄四次」或機械式重複題型的話,大家不用驚訝,因這正符合了本文文首的算式,但卻是今天知識型社會需要對教育反思的方向。

文﹕朱子穎(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

■下期預告:陳敏儀(香港培道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130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