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說﹕網上公審「功課」前 家校先溝通

文章日期:2017年03月28日

【明報專訊】Mama發覺身邊嘅人最近好鍾意玩IQ題,大家無端端喺社交網站上載一份「功課」,問你識唔識做。相信唔少人近日都見過兩份所謂「幼稚園功課」,一份係中文拆字遊戲,另一份係動物連線遊戲,睇落題目真係好深,連唔少大學生都話唔識做,仲有好多留言罵爆出呢份功課嘅學校同老師,話佢哋根本喺度玩啲學生同家長。

Mama睇完呢兩份功課,真係好嬲,但嬲嘅原因唔係功課太深,而係對於各位唔知頭唔知路嘅「塘邊鶴」所畀嘅意見非常反感。第一、幾乎冇人問來源嘅真實性,第一個轉載呢份功課嘅網民話係K3功課,大家就覺得係真,完全冇諗過查證,最後先有人走出嚟話呢份可能係小學功課;第二、局外人完全唔知做呢份功課嘅前因後果,例如將兩種相關動物以連線配對嘅功課,大家睇到一頭霧水,但原來只要知道每個動物的英文字母開頭,就會知道點樣做,而呢樣嘢可能正係小朋友近日學緊嘅課程範圍,佢哋又點會唔識做呢!

不了解課程進度 片面批評不當

𠵱家好多人鍾意擺嘢上網「公審」,但唔肯花少少時間去查明真相,引嚟一大班網友齊齊聲討,講到底,都係剝花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Grace)話,呢個叫「回音谷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回音谷喺網上世界好普遍,只要將一張相、一件事情放上網,就會一呼百應,同聲同氣嘅人會出嚟留言,好似回音一樣。不過,放嘢上網嘅人通常會選擇性咁聽佢想聽嘅說話,對於認同自己嘅留言就全部接收,覺得自己啱晒」。

原來Grace都有留意嗰份中文功課。佢話一般人第一眼睇會覺得好深,但係好多時老師設計呢啲功課,係因為學生之前做過閱讀理解,或者學習咗有關課文,喺其中學咗呢啲字,然後先會做番相關功課去鞏固所學;只不過一畀人放上網,大家就以訛傳訛咁,未曾了解就主觀咁評價,咁樣對學校、老師又是否公平呢?而局外人唔清楚來龍去脈就去批評,又係咪適合呢?

Mama都好同意Grace話,𠵱家成個教育文化裏面,家長嘅權利愈來愈大,單係家教會已經可以向學校畀好多意見。但如果連設計功課都要插手,咁教育工作者嘅角色又係咩呢?奉勸爸媽們,下次將功課擺上網公審前,不如停一停,諗一諗,搵個合適方法同學校溝通,咁係咪對小朋友得益更大呢?

[Happy PaMa 教得樂 131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