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房四寶:迎難而上的生命韌力

文章日期:2017年04月18日

【明報專訊】大女兒最近一次的數學測驗成績欠佳,她哭濕了幾個枕頭。這天忽然問我可否放棄數學。她這一問,讓我想起早前跟一位十分敬重的前輩的對話,給女兒分享了。

「現在閉上眼睛,我仍然數得出過去在嘉林邊道附近的18所幼稚園﹕嘉林、安琪、美德、玫瑰、瑞芳、嘉名、篤立信、英如……然而,今天仍然站得住的,就只有我們辦的這間。」這位年逾七十的老人淡淡的道,她就是這所幼稚園的校監。

分享幼園校監赤貧經歷

女兒不知道,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貧窮大概是那個時代的標記。剛成功跟媽媽從國內申請來港定居的老校監,當年只有12歲。原以為一切都會好起來,對生活充滿無限的憧憬與幻想。可是,當真正踏足這片土地後,她才醒覺這裏根本不是樂土。語言不通加上人地生疏,當下就連可以給一家人棲身安頓的地方也沒有,「將來」似乎變得比遙遠更遙不可及,那時香港給她的就只有說不出的徬徨與不安。

爬樓梯裝水 戲院撿蔗渣賣

好不容易才找到住處,經一位牧師的幫忙,在老虎岩的迦南台,給她們找到了一個在墳場旁邊的小房間,月租二十元。房間沒有家俬,一家五口就只有五個「橙箱」,吃飯時都要坐在地上,在「橙箱」面鋪張報紙便是餐桌。晚上睡在地蓆上,望着窗外的星空,淚水在眼角徐徐落下。

上一代人都是「咬緊牙關」才可活過來的。一個12歲的女孩,早上不是到侯王道的工廠「剪線頭」,就是在家「穿膠花」。那時自來水供應不足,午間常要拿着水桶,沿小巷爬上百多級樓梯,在水桶陣之間排隊輪候,才可有食水洗米、洗菜兼洗澡。每天黃昏待下午校學生放學後,她方可走到七層大厦的天台學校,在加開的「特別班」上課。在不用上課的日子,還得跑到戲院,不是看電影,而是在戲院門前,跟其他孩子爭逐別人吐在地上的蔗渣,待白白的蔗渣裝滿筲箕後便可賣給人當木柴燒,這實在是「求生」比「衛生」重要的歲月。

墳場捉迷藏 快活半天

在物質缺乏的年代,孩子沒有手機、電視機,但他們卻有一起遊玩的好友知己。住在聯合道基督教墳場旁,墳場就是老校監小時候的遊樂場,一班孩子在墓碑下玩捉迷藏,猜猜某公生於何年、卒於何日,又可樂上半天。墳場有多可怕? 在那個時候,死亡不比生存可怕。即使再苦,也沒有想過放棄。

細說着老人一路走來的故事,筆者想給女兒的,是一份迎難而上的生命韌力。成長,或會充滿各種各樣的挑戰,今天的數學,或是明天的愛情,哭泣過後,盼望你能重新振作,拿走灰心、拿走恐懼、拿走放棄,老父永遠在旁為你守望、祝福、打氣。

作者簡介:前校長、教育博士、大學講師,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文﹕歐偉民

[Happy PaMa 教得樂 134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