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季節限定 宅家任賞 四時之雲不同 樂亦無窮

文章日期:2020年04月01日

【明報專訊】生活如雲,變幻莫測;但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即使烏雲蓋頂亦總有曙光。Stay at home的抗疫日子,不想總是「低頭」做人,不如抬頭望天賞雲?

《賞雲日誌》作者陳燕明指,香港雲貌四季不同,時像海浪,時呈魚鱗,乃當季限定。看雲不一定要攀山涉水,每人頭上都有一片天,窗邊、天台、家樓下……隨時隨地都是觀景台。偶然轉換視角,也許會看到曙光?

「有水氣才有雲。」自然生態教育導師、《賞雲日誌》作者陳燕明(Christina)解釋,大氣中水氣蒸發和上升,於高空凝結成水滴及冰晶,因而聚合成雲。香港位於亞熱帶沿海地區,水氣充足,四季都可欣賞不同雲貌。在剛過去的冬春交替期(2至3月),便有不少攝影達人特意登上高逾800米的大帽山、鳳凰山或大東山,架設腳架,過夜捕捉綿綿雲海。

霧也是雲 較薄較近地面

雲雖千變萬化,但可按高度劃分成低雲族、中雲族和高雲族(見「知多啲」)。雲海屬低雲族,只要山夠高,雲在山峰下,登山者便有機會看到它的蹤影。初春不止有雲海,城市亦霧氣瀰漫。Christina解釋,霧其實就是較薄、較靠近地面的「雲」。初春冷暖氣流交替,形成霧氣,原理如從雪櫃取出罐裝可樂放置在室溫,「冰冷的罐身遇上暖氣,出現 『倒汗水』,如再加陣風,罐身或會冒『煙』」,煙就如霧。

為了賞雲,有人刻意登上山峰,亦有人追求簡單。畢竟雲就在天上,只要喜歡,隨時隨地都可以看雲。Christina分享,舊公司在荃灣擁有開揚的天台,她閒時都愛到天台看看雲。香港的雲,因受微氣候影響,存在地區差異。荃灣、葵涌一帶因面海、背靠海拔近千米的大帽山,由海洋而至的氣流隨山脊上升,於大帽山上空成雲,雲量亦較大帽山以北地區多,「海洋氣流過不了大帽山,所以荃灣落好多雨。有時會出現荃灣落雨,其他新界地區卻是好天的情况」,Christina解釋。

夏天積雨雲 似亂髮團又似漏斗

到了夏天,最常見積雨雲。

高溫令大量熱氣流上升,形成雲層濃厚的積雨雲,意味大雨將至。它常出現於午後,雨量大但降雨時間短,故亦俗稱「過雲雨」。積雨雲變化多端,時呈獅子頭般的鬃狀(calvus),時呈如混亂髮團的髮積雨雲(cumulonimbus capillatus),有時更在雲底延伸出雲柱或倒轉雲錐,形成 「漏斗雲」(tuba)。當漏斗雲接觸地面或海面,便會成為龍捲風或水龍捲。Christina認為,海邊亦是賞雲的理想地點。沿海地區開闊,海洋氣流較內陸強烈,雲貌亦相對多變化,「沿海地區是接觸天氣系統(如高、低氣壓、颱風)的前沿,最先風雲變色,例如夏天若氣流對流強烈,海面便會出現水龍捲」。

秋冬水氣少 天上遍佈「魚鱗」

秋冬季水氣少,雲淡風輕,常見「大魚鱗」(高積雲)及「小魚鱗」(卷積雲)。顧名思義,雲貌因像一片片魚鱗而得名。古人農耕靠觀天預測天氣,Christina分享一句古諺,「天上鯉魚斑,曬穀不用翻」,當中的「鯉魚斑」就是指大、小魚鱗,意味好天氣,日照充足,所曬的穀物不用翻撥也能曬得透徹。她認為這句古諺不無道理,因大小魚鱗只在氣流穩定,天朗氣清時出現。

大小魚鱗雲片分佈井然有序,源於大氣氣流如波浪般流動。向上流動的氣流高於凝結點,水氣因而凝結成雲,而向下流動、低於凝結點的氣流沒有成雲,故形成規律有致、魚鱗般的雲貌。如何分辨大、小魚鱗?Christina有一小技巧,「頭仰高約30度望向魚鱗,舉高、併緊3隻手指,量度眼前的雲片闊度。如雲片大小與手指闊度差不多,則屬於大魚鱗。若窄過3隻手指,就是小魚鱗。因小魚鱗比大魚鱗高許多,所以由地面看上望,面積較小」。

依高度外形分「三族十屬」

雲本身並沒有分類,直至20世紀,國際氣象組織正式訂立雲的國際分類,將雲按高度、外形特徵,分成「三族十屬」,其中又細分成多個雲類。「 因開始發展航空、飛機事業,所以需要科學地識別雲。」Christina認為,每人觀看事物的方式也不同,不一定要執著科學分類,就如人喜歡接觸大自然,純粹想心曠神怡,看雲也一樣。

文:歐慧兒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